滞胀魅影

2011-12-29 00:00:00房四海范为
证券市场周刊 2011年7期


  1月份CPI被拉低了0.4个百分点,未来通胀还将高歌猛进。而PMI的回落表明经济增长需要警惕,中国滞胀魅影显现。
  
  2月CPI将破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份CPI为4.9%,并未突破5%的通胀警戒线,似乎通胀压力得到了部分缓解。真实的情况没有那么简单,首先不谈国家统计局按照制度规定对CPI权重进行调整(居住类权重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类权重降低2.21个百分点),单看CPI的统计时间区间也有微妙的变化。
  过去的统计时间是从每月1日到30日,现在换成了上月21日到本月20日,也就是说1月份的CPI数据实际上是2010年12月21日2011年1月20日的数据,这忽略了春节前物价上涨的影响。
  经过我们的测算,这至少拉低了CPl0.4个百分点。既然推迟了时间,那么在2月份的CPI中就会真正体现出“春节效应”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确定的判断2月份的CPI会再度破5%。
  
  美国卷入通胀洪流
  
  放眼全球宏观经济,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概念似乎传染到了整个全球的物价情况,全球物价变成了“二元世界”。一边是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物价指数的偏低,一边则是新兴市场国家物价飙涨。
  2011年美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不会动摇,欧洲央行在未来一年可能将继续大量购买危机国家的国债,意味着它其实在被迫进行量化宽松,日本则仍在试图突破零利率的界限。
  数据显示,近几个月以来,主要发展中国家CPI持续高涨,涨幅扩大,超出各自央行设定的通胀控制目标。
  2011年1月份,巴西CPI同比上涨6.0%,持续5个月上涨,高于4.5%的控制目标;俄罗斯CPI同比上涨9.6%,持续6个月上涨,超出俄罗斯央行7%—8%的控制范围;印度尼西亚CPI上涨7.1%;韩国CPI上涨4.1%,超过其央行设定的控制目标上限。
  2010年12月份,印度CPI同比上涨9.5%,重新掉头向上。
  美联储自认为自己的“量化宽松”政策只会“殃及池鱼”,自己可以“固若金汤”,但殊不知美国的物价指数在未来几个月时间里也将迅速攀升。美国人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是敏感的全球机构投资者已意识到。
  从反映通胀预期的TIPS债券(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Securities,通货膨胀保值债券),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物价的最低点早在2010年11月就已显现,未来也将紧随“全球大流”,进入通胀时代,美国会很快达到1.7%—2%的通胀目标区间。这对中国控制通胀的不利可想而知,早有研究表明美国的通胀是从油价开始,油价的上涨必然影响到中国,此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机构预测2011年的全球油价将上破100美元/桶。
  从美国供应管理协会的PMI指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经济疲弱的情况下,PMI却创出了20年以来的新高,这说明什么?美国经济复苏到了新的高点,因此不排除未来几个月美国经济复苏出现回调,这无疑会影响中国的出口。无独有偶,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2011年1月中国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缩减至64.61亿美元,同比减少53.78%,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这印证了我们对2011年全年贸易顺差回落的预测。
  
  中国何去何从?
  
  2011年中国经济将会走出怎样的曲线,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不同于美国,中国的问题很明显在于防止资产泡沫化以及带来的“滞涨”风险。
  与美国正好相反,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信用扩张,借贷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企业负债率正在成为一种能力的象征,如火如荼的金融创新,正在中国大地树立美国消费、投资模式的翻版。
  受惠于中国强劲的国内经济增长及市场上庞大的流动资金,2010年,来自香港、内地、台湾的发行人发行的IFO证券占全球IPO总值46%以上,较2009年同期增加了170%。
  其中,深交所融资额名列全球第二,占全球总额的15.7%;上证所名列全球第四,占全球总额的10.3%。
  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国2009年10万亿元、2010年7.9万亿元人民币的天量信贷。但与官方数据相比,更让人担心的是来自于非正规地下金融领域的通胀压力。这个体系包括国有银行的表外贷款(银信合作)、信托贷款、私募基金,以及数量众多、且不断激增的未注册银行和钱庄。
  “持久收入假说”引出的重要的政策含义正在被中国政府实施。个人税收改革、医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使得中国居民的预期持续性收入在稳步上升,但同时,需要的财政投入也是史无前例的。
  同时,中国目前城市化率达到了47%,离发达国家的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每年1%的增幅意味着数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央及地方财政仍需继续跟进。
  在现有CFI统计口径不改的情况下,中国CPI仍将持续高位运行,政府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的举措(退休工资、最低福利以及国企职工收入的上涨)将进一步抬高生产要素价格,反过来强化通胀预期。
  再看CPI和PPI的环比趋势,CPI环比已经连续7个月上行,PPI环比已经连续6个月上行。
  因此,CH同比的下行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洪峰的第二波还在后面。而且在今年经济增长定调8%,货币供应增速定调16%的情况下,全年CPI要想控制在4%以下,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出于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在财政仍需继续扩张的情况下,2011年货币政策紧缩势在必行,而且数量型货币工具不再只盯住M1、M2,同时还需要直接对信贷总量的控制,包括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债券型融资。
  总之,2011年中国CFI将在流动性泛滥下继续“高亢”,但经济增速可能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增长仍需靠投资拉动,靠增大货币供应。
  因此,政策决策者倒不如按照罗斯托经济增长规律,主动降低经济增速,减少货币供应,防止未来实体经济出现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