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欧洲市场紧缩,及传统四季度淡季,光伏行业提前进入“冬季行情”。
放眼全球,寒冷程度超出想象。三个月内,美国就有3家太阳能电池厂申请破产。
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国内分析师都显得异常一致地悲观:“多晶硅价格自5月份以来已经下滑了将近50%,下半年的盈利状况只会更糟,估计大部分公司利润率都会变成负数。”
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御冬?
尚德、赛维:难兄难弟?
先是10月初微博上盛传赛维(NYSE:LDK)已经申请破产,紧接着又传出尚德(NYSE:STP)老板跑路的消息。
尽管最终证实这两条消息纯属谣传,但两家当事公司都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2011年半年报显示,截至第二季度末,赛维总资产70.56亿美元,总负债41.27亿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短期债务大约为22.14亿美元,而销售业绩却在下降。二季度销售收入4.994亿美元,环比下滑34.8%,同时毛利率由一季度的31.5%降为仅2.2%,二季度赛维净亏损8770万美元。
在发布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赛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小峰认为,欧洲市场的政策不利和库存积压是赛维第二季度业绩糟糕的重要原因。
而查阅尚德财报,财务压力同样不容小觑。截至2011年6月30日,短期借款16.66亿美元,但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只有6.48亿美元,二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也只有190万美元,一季度为-1.402亿美元。由此可见,单靠公司的经营活动和账面现金,很难偿还短期借款。
此外,由于尚德持有大量银行贷款,仅二季度就需要支付银行利息3250万美元,但现金流利息保障倍数仅为0.058。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最难熬的就是赛维、尚德这种组件商,由于光伏市场都在国外,受欧债危机以及国外政府补贴政策调整影响,下游光伏装机量放缓,这就会直接打击产业链下游的电池和组件生产商。
更惨的是很多组件商跟上游多晶硅和硅片供应商签署的是长期合约,随着多晶硅现货价的急速下降,合约价已经远远高出现货价格。
以尚德为例,2011年上半年净亏损2.59亿美元,其中1.2亿美元源于与美国MEMC公司解约。据悉,该合约源于2006年,硅片市场供应短缺,多晶硅价格一路高涨,最高时甚至达到了500美元/公斤,硅片的价格也达到了80美元/片。在此背景之下,尚德与MEMC签订长达十年的供应协议,协议价格 40美元/片。
然而2009年,多晶硅价格一路狂跌到50美元/公斤,硅片也由80美元/片下降到2.4美元/片。而本刊记者得到目前最新的多晶硅报价为36美元/公斤,硅片价格为1.7美元/片。这让众多签了长期协议合同的光伏电池生产商苦不堪言。
与MEMC解约后,令人意外的是,尚德对外宣布将发展硅片业务。而2010年底尚德掌门施正荣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还强调,尚德不会走全产业链路线。尚德的目标是走“IBM”路线,为客户提供“能源解决方案”。
2011年3月,尚德出资1.3亿美元收购了硅片制造企业荣德新能源,这标志着一直坚持专业化路线的施正荣开始了妥协。
但施正荣仍强调,尚德并不打算向上游走得太远,不会涉足多晶硅。“这个观点我始终没变,多晶硅就应该放到国外去做,中国除了西部地区,与国外相比根本不具备优势,发展多晶硅不是长久的模式。”
英利:全产业链胜出?
针对目前光伏行业的大面积亏损,英利绿色能源(NYSE:YGE,下称“英利”)外宣部门负责人梁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英利的生产及经营状况很好,公司提早对市场做了判断,尽量在各个环节收缩成本。”
英利2011财年第二季度实现净营收6.8亿美元,环比增加27.4%;光伏组件发货量较上一季度增涨36.6%。净利润达到5810万,且毛利率22%,在所有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中位列最高。
英利走的是全产业链模式,即囊括了硅料-铸锭-硅片-电池-组件-系统6个环节的生产模式。在英利共有6个车间,分别是硅料、铸锭、切片到电池、组件、系统集成。每个车间都是一个单独的业务,而又彼此是上下游关系。
“现在全世界100%太阳能晶体硅光伏企业都在克隆我们这种模式。”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对于自己的全产业链模式显得很自豪。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强调,中国光伏企业要想更好地控制成本,最好掌握完整的产业链。
“但全产业链也不是没有弊端。”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王海生认为,目前行业整体环境不好,英利的全产业链策略并不能体现优势,反而在大部分环节亏损的情况下,做得越多亏得越多。从一定方面来讲,企业成本价格高于市场价格。
此外,据本刊记者了解,光伏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线的投资巨大。
一条投资1亿美元的100兆瓦的生产线,光投资上游的切片、铸锭环节就需要6000万美元;而且除了电池和组件环节外,越往产业链上游走对技术的要求越高,产业建设周期越长。所以只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才能走全产业链的路线。
其次,产业链上的有些环节譬如电池和组件,缺乏技术含量,进入门槛低,毛利率并不高,如果全线发展不利于其他利润率更高的环节的专业化。
“从长远看,专业化应该是方向。”浙商证券分析师范飞表示。
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恐怕是最著名的反对全产业链的人士,其多次向媒体强调,多晶硅就应该放到国外去做。
尽管今年光伏市场形势严峻,英利并没有放弃扩产计划,预计今年年底达到近2GW产能,出货量力争达到1.7GW-1.75GW。
保利协鑫:坚决不涉足电池组件
“公司三季报还未披露,不过多晶硅价格5月以来巨幅下滑,三季度业绩相较上半年肯定有一定程度下降。”保利协鑫(03800.HK)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但即便按照多晶硅最新的35美元每公斤的价格计算,公司还是能盈利的。”
保利协鑫是光伏行业的后进入者,2009年通过并购江苏中能及实施后续扩产计划,超越赛维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
保利协鑫曾对外宣称,2010年四季度,公司的多晶硅成本已能做到每公斤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