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大变局

2011-12-29 00:00:00曹圣明
证券市场周刊 2011年40期


  10月29日,金融监管“三会”主席罕见地集体换帅:原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转任银监会主席,原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董事长郭树清新晋证监会主席,原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董事长项俊波新晋保监会主席。
  沸沸扬扬的传言被一举澄清的同时,坊间版本开始聚焦“一行”主帅周小川。周小川现年63岁,2002年12月上任中国央行行长,2012年第二届任期将期满。
  此时正值中国金融业的关键时期。
  确切地说,与欧美国家金融形势的动荡相比较,目前中国金融整体仍然在平稳有序地运转。然而,表象背后,暗流涌动正急。或者说,身处转型困局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房地产宏观调控远未成功,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聚集,高利贷在全国各地泛滥,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空心化,各种腐败案件接连发生,等等,一旦决策者应对适当,牵一发而危及整个体系的运转,后果不堪设想。
  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等的扑朔迷离,各国经济与中国经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对中国的货币政策、金融环境和经济走势形成巨大的压力,甚至冲击。
  就三大金融监管机构而言,如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业监管体系,改变被动应付、事后监管局面,确保银行业安全和有效支持经济稳健发展;打造多层次良性发展的资本市场,解决证券业多年未去的诸般顽疾;解决保险业发展相对缓慢,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形成统一的规范,等等,都是横在前路上的巨大挑战,注定难言轻松。
  
  高利贷困局
  
  眼下,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诸多困局,尤以“温州危机”最为显著。
  就在“三会”主席集体换帅的第二天,温州再次爆发了一个涉及8亿元资金的非法集资大案,牵扯到当地几乎所有的银行。犯罪嫌疑人施晓洁、刘晓颂夫妇在卷款潜逃途中被抓获,大部分资金流向下落不明。
  自孙大午、吴英、焦英霞等案件以来,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到2010年之间,公安机关立案的涉嫌非法集资案件达1.1944万起,涉案金额达1354亿元。
  而紧紧伴随非法集资的是高利贷。6%的月息已成为常态,这意味着,一年期借100万元仅仅利息就需要支付72万元。而在浙江义乌等地,各种各样的担保公司、寄售行、典当行等,报出的月息甚至高探到了11%,乃至15%以上。
  在巨大的钱生钱效应下,不仅是普通家庭和海外热钱,甚至银行的资金,也变换着马甲汇入民间高利贷的洪流之中。
  2010中国(温州)民间资本发展高峰论坛上,公布的民间资本数据达到了12万亿元。但有资深观察人士却认为,远远不止于此,支持20万亿元、35万亿元的都大有人在。
  但长期以来,这些民间资本像没头的苍蝇一般,或者找不到出路,或者到处惹祸;而大量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却又在银行贷款无门,只好铤而走险,饮鸩止渴,跟高利贷共舞。
  高利贷风险巨大,随着资金窟窿越来越大,最终将走向断裂。届时,所有问题都将彻底暴露。一旦监管者应对不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整个循环体系崩盘,后果不堪设想。
  
  “两率”改革迫在眉睫
  
  当下,中国央行还面临着人民币被逼升值、银行业过度扩张、管理全球规模最大的3.3万亿美元储备、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挑战。
  最为紧迫的,便是利率市场化等项改革。高利贷愈演愈烈,大量银行资金被绑架,民间资本左冲右突,实体经济空心化,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等,皆与当下的体制弊端相关。
  某种意义上,本文前述危机,都可以归咎于过度垄断和过度监管。传统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主要是由于市场不透明所致。一旦《放贷人条例》出台,不透明且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就会面临挑战,利率也会走向合理。
  适度开放金融市场,将民间地下金融纳入主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然而,时至今日,《借贷人条例》仍然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汇率体制改革也必须面对。自启动汇改六年多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已经超过30%,但这似乎仍然难以如一些欧美国家之意。10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不顾中国坚决反对,程序性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以所谓“货币失衡”为借口,以立法方式逼迫人民币进一步升值。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阿根廷等国曾出现过因改革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大批银行破产,导致改革失败的情况。因此,未来的央行行长应兼具技术智慧及政治智慧。前者是指必须具备极为扎实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后者是指在国内外货币政策、汇率、监管等谈判中能取得优势。”
  
  新掌门任重道远
  
  2003年以来,刘明康与周小川等人一起主导了国有银行业改革,原本被认为“技术性破产”的以“工农中建”四大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先后完成了股改并成功上市,一套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资本、风险监管框架渐次成型。
  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1.2万亿元,是银监会成立之初的3.67倍。从中国银行业2011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都保持了双降的态势,不良贷款率平均在1%左右。
  尽管兼具18年央行工作经历和当初随朱镕基处理三角债而名噪一时的辉煌,但继任者尚福林对银行业的风险丝毫也不能懈怠。
  10月31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诚信国际”)在北京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银行业展望》认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总体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主要得益于存量不良贷款的大力清收和消化,未来进一步回收的空间有限;而且,新监管标准引入了拨备率指标,也使银行主动核销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动力减弱。此外,前期信贷巨量投放在地方融资平台领域积聚的风险,可能在明年上半年集中到期后暴露,民间高利贷愈演愈烈引发的资金链断裂,以及房地产泡沫和铁路巨额负债等,都将威胁到银行资产质量。
  如何化险为夷,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进一步夯实银行监管的“马其诺防线”,不仅高度依赖尚福林的技术能力,更极大地考验着其政治智慧。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总体而言,银行业风险控制有余,创新能力、竞争力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引入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二次转型”所引起的盈利模式的改变、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银行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等种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对尚福林来说都构成极大的挑战。
  在证券市场,跟股市不断扩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金的不断缩水,股票与资金的供求失衡,既是尚福林时代受市场批评的一环,亦为新晋者郭树清眼下面临的最大挑战。造假上市、业绩变脸、内幕交易、股价操纵、信息披露违规、再融资泛滥、融资资金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以及融券业务仅限于权重股试点、退市机制不完善、新股发行改革举步不前等,都将对其提出极大考验。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郭树清曾经发表“资本市场应加快国际化步伐”之类观点,不排除其上任后将加快国际板的上市步伐。
  原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执掌保监会九年,一直致力于“把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几大保险巨头的先后上市,解决了补充资本金问题;《保险法》的出台及修订,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保险机构目前已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截至2011年上半年,保险业总资产达5.75万亿元。
  项俊波执掌保监会,有业内人士认为,项俊波具有法学博士背景,曾提议审计体制从“行政制”改为“立法制”,上任后很可能会推进保险行业金融立法工作;其审计和央行工作背景,令人期待其在保险业掀起一场审计风暴,以改观长期以来数据失真、案件频发等老问题;其金融背景,令人期待其对银行与保险混业经营的推进,以及给银行与保险的战略合作创造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