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典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德)沃尔夫·勒佩尼斯著,李焰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1991年到1992年,勒佩尼斯作为法兰西学院欧洲讲坛教授,作了主题为“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的系列演讲,阐释近代意义上的欧洲知识分子的缘起、类型和责任。
讲座的第一阶段讨论知识分子的经典困境,即忧郁症和乌托邦。作者认为,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无法使其理想具体化,从而陷入隐性的忧郁症当中,或者藏在一个美好的想象世界的乌托邦中。讲座的第二阶段是关于从博物学到自然史的变化,这种变化被文学生产和科学生产之间的竞争问题掩盖了。第三阶段讨论欧洲知识分子的精神政治,其出发点基于一个事实:现代科学是以其成就为代价和通过“道德的丧失”完成的。贯穿讲座始终的线索是欧洲精神政治的历史,本书即由该系列演讲而来。
《政府的价格:如何应对公共财政危机》,(美)戴维·奥斯本、彼得·哈钦森著,商红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5月
本书关注公共财政危机,提供了应对这一难题的系统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公共部门领导者在预算、开支、管理等方面变得更加明智,以便更高效地支配纳税人的钱。
作者分析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持续财政危机的现状,从总体方略、战略、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动绩效和提高政府领导力等方面阐述解决公共财政危机的思路与实施步骤。作者认为,解决公共财政危机需要改变预算流程,从所要求的结果和情愿付出的价格开始。预算项目要能够呈现所需要的结果,将多余的遗弃。此外,还要精简政府,让政府规模适度,形态合理,更有效率。
知识与情趣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金观涛、刘青峰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
本书是金观涛和刘青峰论述中国传统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作品,其主题是探讨中国文化在近现代如何融合西方文化,并与魏晋南北朝的第一次文明融合相比较。同时,力图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层结构,揭示其演变以及响应外来文明冲击的内在逻辑。
作者将席卷20世纪中国的新意识形态核心价值称为革命乌托邦,认为其道德是革命人生观,社会投射为共产主义理想。要探讨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和演变,就必须研究革命乌托邦和宋明理学的关系以及它怎样付诸实践。作者通过分析儒学如何吸取和消化佛教演变为宋明理学,提炼出中国文化融合外来文明的模式,又以这种模式考察中国文化近现代在西方文明冲击下的反应,剖析革命乌托邦的起源。
《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巫仁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作者为台湾中兴大学历史学学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其专长为明清城市史与明清社会文化史,主要关注明清城市群众集体抗议、明清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等问题。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明末清初的城市群众集体行动,即所谓的“民变”。本书以历史记载为基础,借鉴西方新文化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诸学科的理论进行阐释,应用集体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明清城市“民变”的历史背景、领导人与参与者、行动模式及城市“民变”的各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
《读人与读世》,陈万雄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年5月
这是香港著名出版人陈万雄的随笔文章合集。全书分三篇:上篇“读人与读世”讲述作者与沈从文、启功等诸位先生的交往,以及他们为人为学之道;中篇“承教的感动”回忆亲人、师友点滴;下篇“历史杂说”包括作者对一些历史学著作的评论文章,以及由此生发开去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钱穆先生说过“不知‘人’不足以论‘世’,不知‘世’亦不足以论‘人’”。作者深谙“人”与“世”的关系,在一系列怀念文章中,呈现诸位师友、先生们的人生经历与其所处之时代环境,用平实的语言,以人、事和书的不同角度为线索,勾勒出人与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