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偶三十年

2011-12-29 00:00:00徐卓君
南都周刊 2011年39期


  四川江津的数学老师丁乃钧,屡次相亲失败后做出冲动之举,成就了新中国的第一则征婚广告。
  1981年,在《市场报》第七版的小角落上,这则征婚广告看起来相当简陋,全文只有79字,只有丁的年龄、身高、职业和曾经被错划为“右派”的历史,另外还附上四十三元五角的月薪说明,以及一张极小的黑白照片。
  那个年代的征婚广告朴素而含蓄,要求大多是“热爱文学”、“作风正派”、“有上进心”。过了30年后,如果有男人再想凭这样的广告征婚,估计是不会有人上门的,现在,单身男女的金字招牌变成了“名车豪宅”、“海归精英”、“年入百万”。
  近三十年来,处于剧烈转型中的中国,人们的婚恋观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在研究择偶观念的变迁问题上,社会学家多以征婚广告作为样本。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平稳发展时,婚恋观也相对静止,而当社会发生变动时,婚恋观作为反映个体价值观念的一个敏感指标,也会随之剧变。
  
  1980年代:朴素的婚恋观
  男版:某男,34岁,未婚,华师大毕业,中共党员,在本市川沙县完中任教,作风正派,有事业心,家有住房。欲寻一位30岁左右,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有上进心,气质文静,品貌较好,在本市工作的未婚女青年为终身伴侣。
  女版:某女,35岁,身高1.6米,品貌端正,贤惠能干,喜爱文艺。有住房,在广西某县城工作。欲寻40岁左右,身高1.70米以上,文化品貌相当,作风正派,事业心强,稳重善良,有工作单位的男同志为伴。
  —摘自1985年《现代家庭》
  热门词:爱好文学、事业心强、心地善良、作风正派
  
  刚刚摆脱政治化婚姻阴影的青年,不再为出身而苦恼,但“党员”的政治身份仍是光环。
  这个年代,物质条件还不很丰富,收入并不是最重要的,“作风正派”和“心地善良”是最朴素的价值观。
  在征婚广告中,学历和职业更多地被提及,不只是男性,女性也很在意,因为学历和职业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职业方面,作家、编辑、科技工作者、干部等较受到异性的青睐。
  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刚刚开始萌芽,新婚夫妇追求的,从1970年代流行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开始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三大件所替代。
  在福利分房时期,“有住房”也是婚姻市场上的有利因素。
  1980年代是文艺青年的黄金年代,无论男性女性,“爱好文学”都是个加分因素。除此之外,无论是征婚者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