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理解、获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阅读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语言转化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的渠道,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笔者觉得,在阅读初期,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复习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创设最佳情境,形成阅读预期。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如意外的情境、不对应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理智和情绪处于启动状态。
二、培养阅读习惯
首先要培养自觉阅读,它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它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新授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课后复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复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反思,客观地自身归因,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复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
三、掌握阅读方法
数学课本内容不外乎概念、定理、公式以及例题、图表等。下面,我分别讲述理解上述内容的阅读方法。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能够将各种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对于例题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更要充分挖掘例题,采用变式训练,使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四、提高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除了做好上述三点外,还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质疑,因为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使学生作业优秀率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这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科间的横纵向联系,并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