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弟子规》在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渗透

2011-12-29 00:00:00陈克轶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初中思想政治作为中考科目同语数外一样越来越被广泛重视,同时除了它作为应试教育科目外,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道德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的塑造期,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关键期,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1985年,依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学政治课从此改为“思想政治课”。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内容,深入浅出地诠释公民教育的目标。其主导思想是引导学生净化心灵、知礼识仪、规范言行,协调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这和《弟子规》的主导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初中政治教材无不渗透着《弟子规》人格教育的理念,无不闪耀着《弟子规》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光芒。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著,原名《训蒙文》。此文条理分明,意义连贯,德知兼论,音韵谐美,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等方面应该恪守的原则规范。
  其开篇第一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这和思想品德教材中相亲相爱一家人中所倡导的思想如出一辙。教材中讲道: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父母为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理应得到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尊敬。
  那么如何孝敬父母?弟子规这样写道:“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看望),昏则定(安定)。出必告,反(返)必面;居(作息)有常(规律),业无变。身有伤,贻(留)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改);怡(愉悦)吾色(脸色),柔吾声。谏不入(接受),悦复谏;号泣随(跟随),挞(打)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与之对应的教材是这样讲的: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孝敬父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如: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孝敬父母我们可能付出时间、感情、体力,甚至委屈自己,但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如果父母做出不道德的事,我们要勇于批评和制止,这是为父母好,也是孝的表现。
  在谈到礼仪方面的问题时,《弟子规》写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路遇长,乘下车……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进必趋(快),退必迟;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放),致污秽。步从容,立端正;勿践阈(门槛),勿跛倚(斜倚);勿箕踞(像簸箕一样坐),勿摇髀(大腿)。”
  与之对应的教材是:友好交往礼为先。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行为等方面。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素KrPeh5gwHmCYg6fNkMDdLIeMaIMqwYqMVyEHhQzJVYc=养。按礼仪要求去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被人接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是最常用的三种合乎礼仪的姿态。它能展示我们内心的自信、蓬勃的朝气、振奋的精神,有助于强健我们的身体,还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关于宽容,《弟子规》是这样写的:“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更加勉励)。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指责过分),祸且作(招来灾祸)。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与之对应的教材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宽容是一种境界——真诚地宽容别人的过失,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个层级;一个人学会了宽容,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宽容利人利己——宽容能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自己远离烦恼、仇视,体验到宽容带来心灵的安宁和满足。
  关于诚信,《弟子规》是这样写:“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怎么可以)。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妥当),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无心非(过失),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过错)。”
  与之对应的教材是:诚信做人到永远。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我们在没有把握答应别人的要求时,不要轻易许下诺言,要学会拒绝;一旦有所承诺,我们应该努力兑现。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我们立足和成功的保证。
  关于不良诱惑,《弟子规》是这样写道:“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奸巧语,秽污词;市井(卑俗)气,切戒之。非圣书,屏(遮挡)勿视;蔽(蒙蔽)聪明,坏心志。”
  与之对应的教材是: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金钱、黄、赌、毒等)。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在我们周围存在很多不良诱惑,不知不觉就会成为它的俘虏,所以要学会防微杜渐,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否则,我们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当然,《弟子规》中还有很多与教材相对应的内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品读《弟子规》,对于政治教学是有极大帮助的。即使今天用现代社会的视角来审视它,它也不会因岁月沧桑、时代更迭而过时;相反,它不仅与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相适应,还是启蒙养正,教育我们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上佳读物。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总之,我们拜读此书可与圣人同行,可与先贤对话,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确立积极乐观的生活信念,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文情怀,养成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大庆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