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区第三实验小学始建于1947年,学校前身是通化铁路实验小学,2004年8月由于铁路改革,学校整体移交到东昌区,实行了属地化管理。学校现有23个教学班,1126名学生,68名教职员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本科毕业生36人,专科毕业生16人。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尊重差异,彰显个性,为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以优质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为重点,以创建优良的办学条件和环境为途径,促进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我们学校近几年来在实践中深入探究的课题。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围绕校本教研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创建学习型的校园文化。
一、提高认识、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构筑启动平台
在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承担校本教研的参与、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年组长是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加强了教导处、科研室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有机整合,特别是改变了以往教研重教学轻教育的现象,把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安排到基层教研组,形成一个立体的校本教研网络,保证校本教研的全员性和互动性。 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开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上课制度》《集体教研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师校本培训制度》《领导听课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等,帮助教师明确了要求,规范了行为,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发展空间;通过组织领导、教师的系统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理论水平,达成共识,为校本教研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提供了保证。
二、专业引领、整体推动、提升质量——构筑指导平台
在引领教师全面走进新课程之后,我校以“立足岗位,自主学习,积淀底蕴,发展自我”为目标,构筑指导平台,共包括三个板块:
板块一:“专家引路”。请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教研员来校作学术报告、听课、指导教学。利用区教师进修学校每学期来我校教学视导的大好机会,虚心向教研员请教,面对面交流。组织教师观看特级教师王崧舟、窦桂梅的录像课,教育专家魏书生等人的专题讲座,邀请市实验首席名师为我校作学术报告。通过专家引路,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努力方向。
板块二:“校长讲座”。每学期都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由校长、副校长介绍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信息和课改成果,并结合学校实际问题进行专题辅导,提出对策,帮助教师解决困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板块三:“骨干辐射”。利用每学期的阳光开放周举行骨干教师挂牌课,并且召开各种经验汇报交流会,由学校各级骨干教师介绍经验和体会,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架设桥梁——构筑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阵地,也是丰富研究过程的有效载体。我校立足实际,建立以教研组和单学科组为“点”、多学科为“面”的点面齐动的校本教研体系。
(1)教研组细研交流。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在固定的集备时间集中研究解决问题。如:主备者以本周授课的一节课时为例,探讨如何抓住关键要素,怎样搭建多向度的平台,同年组的教师可以根据本课提出个人见解或质疑或提出同课异构的教学设想,在研讨中重视操作和实践环节。教研组还可以从细化专题入手,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如教学实践交流,如何训练小组有效合作、怎样搭建多向度的平台等。教学领导深入教研组为教师解决教学困惑,教师之间的交流无处不在,体现了教研的灵活性、互助性,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单学科精研推进。同一学科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例如针对学校比较薄弱的计算教学为主要研讨内容组织“跨单元组教学研讨活动”,由名师和实验教师做专题培训讲座。针对低年级教师识字教学的困惑,以“识字方法的多样化”为主题开展了校级校本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后,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围绕本次主题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通过专题讨论、现场示范、争鸣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真正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经历如此“头脑风暴”式的洗涤,在“惊醒”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多学科群研共促。针对科任学科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滞后的现象,我们借助多学科群研的方式推动科任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和操作能力。学校成立了八个科任学科单元组,每个月展开组级教研活动,用课题研究带动有效教育教学研究。每个人精备一节平台互动课,在单元组内,人人参与,将平台互动课例拿到组内进行交流,针对教学疑难问题研讨、相互质疑。多学科同时开展活动,人人上阵,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4)校际教研资源共享。在区教育局的帮助下,我校与胜利小学、平岗小学组成了联谊校,建立了教研联合体。这一做法加强了校际间的校本教研交流,利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四、加大投入、拓展空间、提供支撑——构筑服务平台
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现有的理论水平薄弱,文献资料匮乏,再加上教师时间、精力、经验的相对不足,这种困惑形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瓶颈,而这成为影响教师校本教研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着手从两方面为教师校本教研提供服务。一方面增大资金、精力、指导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实施“青蓝工程”,促进教师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为了使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先后投资10万元完善了学校图书室和教师阅览室,为教师征订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报刊,购进了新书;投资50多万元建立了16个多媒体教室,安装了宽带,为教师网上学习提供方便,今年又投入7万元完善了学校的大型多功能教室。这些先进设备,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为了使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校深入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实施“青蓝工程”。主要做法如下。①学校领导和新教师实行“导师带徒”。为了引领新教师快速成长,学校每位领导都负责对一名新教师进行跟踪培养。②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结对子”。我校有市级骨干教师4名,区级骨干教师12名。校本教研中,我们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潜能,让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结对子,既是对普通教师的指导与带动,又是对骨干教师的促进与再提高。③老教师和新教师“手拉手”。老教师和新教师实行“手拉手”,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新老优势互补。
五、激发动机、推动行为、形成助力——构筑激励平台
(1)为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以我校每一年的教学大赛为契机,举办“青年教师春蕾杯教学竞赛”“老中青教师教学竞赛”,为所有的参赛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几年来,组织教师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并在区域性教研活动中,推出我校教学新秀的观摩课、研讨课,促进了教学新秀的快速成长。
(2)建立奖励机制。每个学期设立“达标奖”和“单项突出表现奖”,按期奖励一次。
(3)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不仅是参与者也是指导者与管理者。我们鼓励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无教材、无教参的困境,这门课程的开发一直都是困扰各校的难题。我校综合实践教师分析了学校的地域优势、地理优势、人员优势,利用铁路的周边环境,确定了“走进铁路,关注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内容。借助家长和家属的优势建立了活动基地,还聘任了校外辅导员,有效地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
(4)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在教师学习上加大投入。每学期初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学规划,期末上交自学情况总结,学校把自学情况纳入个人量化考核。鼓励提高学历,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函授自考。鲜活的教育思想充实了教师的头脑,使教师树立了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
(5)帮助骨干拜名师。一批教学骨干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成熟,为了让他们避免停滞不前,尽快成长,学校出面向各教研部门积极推荐他们,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同时帮助骨干教师拜名师。这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向更高、更快的目标迈进。
通过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全体教师在引领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在互助中进步,教学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也先后荣获了“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示范校”“吉林省美育示范校”“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单位”等多项集体荣誉。
总之,在今后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立足学校实际,以追求实效为目标,坚持在实践中探求,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让我们的特色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通化市东昌区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