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当前体育发展的困扰与对策

2011-12-29 00:00:00韩亚非
成才之路 2011年19期


  摘要:该文通过对困扰高校体育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即客观评价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正确认识体育新课改要求,巩固高校竞技体育地位,准确定位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关键词:高校体育;困扰;对策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注重体育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教师始终围绕体育技能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新课改后,由于课改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对课改的认识的片面性,在改革中指导理论的混乱一直困扰着高校体育的发展与变革。没有走出非左即右的怪圈,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全盘否定,但新的模式没有固化,引发了高校体育改革中的很多问题: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缺乏客观总结与再认识,对新课改的剖析与认识,学校竞技体育的地位与发展,学生与教师的课堂身份转变,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试图给出制约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策略与对策。
  一、高校体育发展的问题
  (1)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再认识。客观地说,在解放初期,我国在内忧外患时期选择使用前苏联的体育模式,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也符合那个时期的时代潮流。前苏联的体育模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也为我国高校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理念,为我国高校提供了现成的从课程体系到课时计划、教学方法等完整的教育教学模式。但任何理论与模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能忽视各国高校体育存在的差异。改革开放以及新课改之后,由于对新课改内容本身的一些局限性,以及对旧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全盘否定,造成体育理念和指导理论的混乱,没有客观地评价旧的体育教学理念与理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指导意义,只是一味地进行批判,造成很多体育的极端做法,所谓的“放羊式”教学就是这种混乱认识的表象。
  (2)新课改的剖析与认识。传统的体育理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尽量掌握运动技术,并进行统一的量化。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技术教授是绝对的核心,课程的计划与设计完全围绕运动技术进行。传统的体育模式通过这种掌握运动技术的方式,试图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忘记体育属于整个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没有完成教育的任务,只完成了一部分教学的任务。新课改正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出台的,试图改变体育只注重运动技术教学的弊端。但新课改缺少具体的操作办法与要求,对传统的运动技术教学缺少客观的评价,使得新课改在体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加之对新课改的误读,体育课堂对运动技术教授没有要求,只是一味地强调兴趣,体育教学很容易演变成玩的课。
  (3)高校竞技体育的地位。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运动技术学习,特别是竞技运动技术教学。新课改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体育教学活动核心任务是教育的功能,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操,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状态,完成教育的目的。这就引发了高校竞技体育要不要,以及高校竞技体育的地位等问题。高校竞技体育在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等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如果对新课改缺少学习,对传统体育教学缺少继承,很容易忽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和地位。
  (4)学生与教师的课堂身份定位。教师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评价者、实施者等,在课堂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权威,是权威课本知识的代表,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讲授不容置疑。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能学什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根据教师的经验进行设计,这是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不重视学生个体身体能力的差异,忽视学生的不同需求。但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进行因材施教,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问题。
  二、对策
  (1)客观评价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改革不是对旧的模式的全部否定,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时代特征和存在的必然性,要全面地进行评价。抛弃只注重运动技术的落后观念,继承一些好的理念与做法,比如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这就要进行继承与发展。
  (2)正确认识体育新课改要求。新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的需求,但不能说对学生没有要求,要走出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逻辑,解读新课改的精髓。
  (3)巩固高校竞技体育地位。高校竞技体育在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等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要继续巩固高校竞技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
  (4)准确定位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处于课堂的核心地位,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师地位的重要性,也不能只提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是互动的、互补的、平等的关系。
  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是教学发展的趋势及规律,但要在改革中客观评价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正确认识体育新课改要求,巩固高校竞技体育地位,准确定位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这样,高校体育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体育[M].山东: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