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对于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切身实际地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诗歌之中,运用再创造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从而得到美的感悟和享受。在此,本篇文章主要从积累意象、借助想象及融入自我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古诗;鉴赏;意象;想象
诗歌,是一种用凝练而有节奏的语言,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高度集中而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诗人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言志缘情,浮想联翩;击节吟咏,曲尽其妙;凝练含蓄,意象鲜明。尤其我国古典诗歌,融语言美、绘画美、意境美为一体,对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趋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就如何鉴赏古典诗歌,提供几种方法。
一、积累意象,理解诗意
传统论诗中所指的意象实指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处理。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再从意象入手,这是理解古诗的必由之路。古诗抒情言志有些共同的俗套,写送别、离愁等用“折柳”“西楼”,写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离不开“关”和“月”两字,以增添苍茫的空间感。“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后来军人常年戍守的地方也用“玉关”代称,所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此寄托情怀;写妻子思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用“捣衣”“寒砧”“流黄”等。古代思妇怨女往往在秋天为行役在外的丈夫缝制寒衣,以寄托相思之情。缝制衣服的布料先在河中垫在石砧上用棒槌捣洗,再染上黄紫相间的染料,称之“流黄”,所以古诗中的这三个词往往与相思情怀有关。例如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就表现了思妇的哀怨。再如,古诗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笔法。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诗中表达情爱,经常会用“比翼鸟”“连理枝”“鸳鸯”,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莲”由于它与“怜”同意,所以也常用它表达情爱,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二、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叶老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 构架这座桥梁只有读者通过联想、想象,才能再现情境,理解作者的心情。霍松林先生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鉴赏堪称运用联想再现情境的精彩一例: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还在天涯漂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哦!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又到黄昏时分了!一条溪水从桥下流过,桥那面出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也很想回家,却怎么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道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漂泊,漂泊……
再如,合理想象,将《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两句诗改写成小说片段:现在,兰芝面对的是一泓清水。远离了这纷攘喧嚣的世界,月光下粼粼的水波和兰芝是那样亲近。黄昏时分,当她从容走出篷帐的时候,喝得醉醺醺的人们谁也没有留意到她。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灵魂远离这喧嚣的人声和刺眼的灯光!万籁俱寂。清寒的月光映照水面。水中的月亮正向她招手。兰芝又一次理了理发鬓衣裙。月亮听到她轻轻的呼唤:“我等着你,仲卿!”兰芝顺手揽起长裙,纵身向水中一跃……
古典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想象。因为它精练含蓄,辞断意属,跳跃性强,引发鉴赏者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意象。而只有设身处地再现情境,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融入自我,创造阅读
文学欣赏常常是有差异性的,欣赏者的理解也许正与作者的写作本意相同,也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讲,就叫“形象大于思想”。接受美学认为,一件文学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填充作品的空白处。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如《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有人说这是一首美丽的情歌,想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有人把“伊人”理解为人类的理想,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也是永无止境的;也有人说这是在讲艺术追寻的道路艰苦而漫长,需要我们追求者有坚持不懈耐久的毅力,方能实现。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多少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理解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抒发贬谪生活的惆怅,另一种理解则是诗人虽然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因为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历史走到今天,人们赋予这两句诗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其实现代诗的赏析也是如此,如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也值得品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诗玲珑精巧,像一朵美丽的小花,在短诗中富有永久的生命力。作者用常情之物,眼前之间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此诗的主题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字,表现了人生的一种悲哀;也有人认为作者从虚处着笔,实写一位美人;作者撰文认为,诗作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由此可见,诗词鉴赏既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读者的一种艺术再创造。
(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