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打呼噜并不只是大人的“专利”,有的小孩也如此。许多家长误认为,小孩睡觉打呼噜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小孩打呼噜是呼吸系统疾病发出的信号,家长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病例回放】:
乐乐去年刚上小学一年级。本来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但在孩子上学后却屡屡失望。老师经常“投诉”,说乐乐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明显退步,和同学关系也不太融洽。为此,乐乐的爸爸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做智力测验,医生说乐乐一点也不笨;接受儿童多动症的检测,结果也一切正常。正在家长一筹莫展之际,乐乐得了咽喉炎。在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时,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发现,乐乐从2岁开始睡觉就有打呼噜的现象。经过详细诊察,医生告知乐乐父母,孩子患了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又名儿童鼾症),原来孩子的不明“病因”都是打呼噜引起的,乐乐的父母这才恍然大悟。
常因腺样体与扁桃体肥大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约27%的小孩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呼吸障碍,医学上称之为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又名儿童鼾症),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打呼噜。“一般来讲,人的前鼻孔、鼻腔、鼻咽部、口咽、喉咽以及颈部咽喉管,上述任何一个部位出现狭窄,都可以导致睡觉时打呼噜。轻则是睡时有呼声,重则会出现憋气甚至憋醒的情况。就小孩打呼噜而言,腺样体(类似上腭的扁桃体,附着于鼻咽的后壁)肥大和扁桃体肥大是常见的两大病因。”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杨怀安深入浅出地解释着,“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两种类型。生理性肥大不难理解,就是孩子天生这个部位长得比较大,而病理性肥大是由于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了这两个部位反复发炎,最后导致了肥大。”
对孩子生长发育危害极大
杨主任提醒广大家长,孩子睡觉打呼噜,尤其是12岁之前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及时治疗,否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危害之一】 引发鼻原性智力障碍
由于腺样体肥大,造成鼻腔内局部聚集的分泌物阻塞、倒流,引发鼻炎、鼻窦炎。孩子会出现流鼻涕、嗅觉不敏感等嗅觉障碍。孩子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获取信息出现障碍,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智力发育,医学上称之为鼻原性智力障碍。
【危害之二】 引发耳原性智力障碍
腺样体肥大还可以压迫咽鼓管咽口,引起咽鼓管阻塞,从而引发中耳炎。杨主任解释说,中耳炎会伴有耳鸣、耳闷、甚至耳聋等症状,很多孩子因此从小听力就出现障碍,但是由于年龄小,家长又不知情,成年以后,多半是被他人发现的,医学上称之为耳原性智力障碍。临床较为多见,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危害之三】 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鼻子能够将空气中的灰尘等固体颗粒拦截住,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打鼾的孩子易患鼻炎或鼻窦炎,鼻腔不通畅,习惯用嘴进行呼吸,因此,易患咽炎、喉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危害之四】 出现 “腺样体面容”
小孩睡眠打呼噜时,由于上气道受到肥大的扁桃体或腺样体影响,使上气道变窄,就会造成缺氧。有的孩子因为长期缺氧,出现了典型“腺样体面容”:颌骨(组成面部的骨骼)变长,牙列不齐,上门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的面容,一旦形成,难以恢复。不仅如此,缺氧还能造成中枢神经发育障碍,影响孩子智力发育。此外,因为长期睡眠质量不高,还能造成孩子身材瘦小,发育不好。
传统手术方式不可取
发现孩子睡觉打呼噜后,家长应及时带领孩子到大医院耳鼻喉科进行检查。除常规检查外,还需做X线鼻咽侧位片,仔细查明哪个部位发生阻塞,然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目前,儿童打鼾的治疗是通过手术切除患儿的扁桃体、腺样体,来解除上呼吸道堵塞导致的狭窄。但是,在选择手术方法上,家长千万要慎重。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在无麻醉或表面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切除,巨痛难忍,这对孩子的身心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术中无法止血,危及生命。术后也容易出血不止。杨主任建议,孩子一定要到大医院就医,选择利用仪器进行切除手术。
“用仪器进行切除手术的优点颇多:首先,手术是在对孩子进行全身麻醉后进行的,无疼痛感,不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任何伤害;其次,在仪器(鼻窦内窥镜)直视下进行切除,会非常彻底,不易复发。如果术中出血,还可迅速止血。所以,这种方式是十分安全的。”同时,杨主任还提醒广大家长,全身麻醉和扁桃体、腺样体的切除,并不会对孩子的智力和免疫力产生负面影响,家长一定要走出这个误区。另外,鉴于目前各大医院对扁桃体切除后普遍无任何缝合处理的现状,家长最好建议医生进行创伤面缝合,以便孩子术后尽快愈合,减少疼痛。
——儿童鼾症速查表——
睡觉打呼噜;
睡觉磨牙、尿床;
大量流口水;
多梦易醒;
出现睡眠呼吸暂停或憋醒;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到大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