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禁区

2011-12-29 00:00:00本刊编辑部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1年6期


  孩子发烧,要不要吃退热药?呼吸道感染该吃抗生素吗?没有“儿童装”,小孩可以吃大人药吗?普通家长日常生活中的困扰,正逐渐成为一个公共卫生话题——
  
  ——— 儿童用药备忘———
  
  1服药过量女童死亡
  2010年7月12日,四川内江发生一起群体预防性服药不良反应事件,导致100多人出现不良反应,一名3岁女童死亡,死因“用药过量”,服药量超正常6倍……
  2滥用抗生素男婴脑瘫
  15斤重的男婴小宝,一次用了150斤重成人剂量的阿奇霉素,剂量整达10倍,最终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脑瘫……
  3一片药能掰成几份
  孩子如何吃药是家里一项大工程。怕在用量上不准,再三地平分。遇到是药片的话,分成两半还好分,如果是1/6片,如何分均匀,则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
  
  来自“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的消息称,根据监测报告,我国儿童服药不良反应率达12.9%,新生儿达24.4%。权威专家表示,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需要监管部门、医药机构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医生和家长的配合。
  
  世面少见“儿童药”
  孩子是家庭的宝,若是生病了就是家里头等大事儿。而“儿童用药”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却又显得“无助”的难题,大多数家长在给孩子用药上有盲区和误区。比如,面对说明书上“儿童酌减”等模糊不清的用量,家长们常一头雾水。许多家长抱怨:酌减?到底减多少?而有些家长更是“语出惊人”:差不多就行吧?吃多吃少应该没啥大问题……可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因错误用药造成儿童死亡、伤残的事件告诉我们,药绝对不能随便吃。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儿童3.6亿,位居世界第一。衣服、玩具……很多东西都有“儿童装”,但在关乎性命的药品市场,却出现了“儿童装”匮乏的情况。资料显示,在我国35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儿童药物剂型占比例不足2%。之所以会出现儿童药品匮乏这样的局面,业内人士表示,关键还是药品生产企业的利益驱动不足。“儿童药品研发较难、开发周期较长而利润相对较低。且小规格、小剂型的药品生产起来不方便,成本更高,以利益为重的厂家就不愿在儿童药上花心思。”有关人士说。
  
  用药量需考虑多方面因素
  刘女士说,5岁的儿子每次一生病,如何吃药就是家里的一项大工程。很多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酌减”字样,这个减到底该减多少呢?刘女士很迷糊。有次儿子感冒,医生给开了4包药,让分3次喝。刘女士就让老公将其中的颗粒一粒一粒地数,数好总共多少粒,然后再除以3。颗粒状的好分,但遇到是药片的话,分成两半还好分,如果是1/6片,如何分均匀,则是个不小的难题。
  因缺少专门的儿童用药,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对剂量的把握很难。药品说明书上的“儿童酌减”、“遵医嘱”,为用药安全埋下了隐患。“估摸一下量”,“凭感觉”,甚至“药量减半”是很多家长给孩子喂药时常用的办法。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王雪峰教授说:“对于西药来说,一份合格的说明书,在儿童用量上应既有按年龄分的量,又有按体重分的。也就是说,按照药典规定,儿童用西药一般按公斤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而中成药一般按年龄分段粗略计算:新生儿用量为成人用量的1/6;婴幼儿(1-3岁)用量为成人的1/3;学龄或青少年为成人的2/3或按成人量。”王教授也特别强调,学龄前儿童用药问题以前一直是盲区,在已上市的中成药中没有准确的用量。而如今研制的新药给予了弥补,用药量按照各个年龄段区分得非常清楚。
  
  【链接】
  世卫组织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
  去年6月,世卫组织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处方集提供了有关如何使用240多种基本药物治疗0-12岁儿童疾病的信息。
  据专家介绍,这一处方集,以全球现有最佳临床证据为基础,说明了应当如何使用药物治疗特定病症、如何服用药物及服用多大的剂量。处方集还突出说明了所需采取的防范措施、可能需要监测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若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时可能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如,处方集指出,常给儿童开的镇痛药布洛芬,如果与所列21种药物中任何一种药物同时服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另外,这种药物还必须与食物同时服用或饭后服用。有专家表示,该处方集的出台,意味着世界各地可以获得与这些儿童药物有关的用法、剂量、副作用及禁忌症方面的标准信息。“相信有了这份用药手册,中国版的儿童用药标准也会逐渐成熟和完善。”多名儿科方面的专家表示。
  
  【TIPS】
  不是所有药品都能拆分
  如果是片剂,一般情况下单次剂量只要一片药的1/3甚至更少时,可先把药品研成粉末,然后用牙签等分。但应注意不是所有的药品都可以拆分,如缓释片或控释片等这些特殊剂型一般情况下不能掰开服用。如果是液体,可到药房买个带刻度的喂药器,这样可精准地给孩子喂药。如果是袋装的颗粒,最好也先倒出来均分后再给孩子服用,不要大概倒倒。
  
  【延伸阅读】:
  其他国家如何对待儿童用药
  ?茺美国:临床医生通常会将儿童分为2岁以下、2-6岁、6-12岁三个阶段,2岁以下通常不许服用非处方药,儿童用非处方药多用来缓解症状,很少会引发不良反应。更为重要的,取药时,药剂师必须向家长明确交代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否则可能会招来诉讼。
  ?茺日本: 特别规定,幼儿园、小学、中学均须设置“学校药剂师”,职责是防止患病学生在没有校医指导的情况下擅自服药,以预防服药过量,同时对学生的既往病症、用药情况进行记录。
  
  
  
  用药不准易中毒
  6岁的琳琳因上吐下泻到医院就诊,医生为他开了药。说明书注明,此药每片5毫克,成人1次吃1―2片,1日3次,儿童每次服用1―2.5毫克,分3次服用。也就是说,家长需自行把片剂掰开后,让琳琳服用。服用两天后,琳琳的症状有所好转,但却出现兴奋、全身痉挛的情况。医生询问得知,琳琳的父母看孩子吐得难受,盼孩子的病早好,再加上掌握不准,便在每次掰药的时候有意识加大剂量。最后经医生治疗,琳琳的不良反应才得到明显好转。
  由于儿童体质较弱,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全,解毒排泄功能较弱,对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成人。据统计,我国儿童服药不良反应率为12.9﹪,新生儿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由于不当用药而致聋的儿童,现在以每年3万余人的速度增加;从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聋哑学校了解得知,70﹪左右的孩子是因为小时候患病后,药物使用不当而造成残疾。
  
  【提醒】
  以下症状须停药
  如果孩子用药后出现下列症状,应停药并尽快就医。
  皮疹:多为药疹,多喝温开水能促进药物排泄,轻者可自行消失。
  发热、寒战:有时和皮疹同时出现,为药物过敏。需立刻停药,到医院接受检查。
  恶心、呕吐:多为药物副作用。用药前吃点东西,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出现呼吸困难或头痛等症状,可能是过敏,也可能是病情加重,需立刻停药,以免干扰诊断。
  
  有些成人药物儿童禁用
  王先生夫妻俩不得不把6岁的儿子送往医院。三天前孩子拉肚子,吃了两粒诺氟沙星,效果不明显,很快又加了两粒。随后,孩子开始不吃不喝,昏睡不醒,除了四肢老是发抖以外,身上还长满小红点。一系列问诊和化验后,意外得知:孩子是药物中毒,因过量服用诺氟沙星而出现四肢震颤,伤及中枢神经,肾脏也有伤害。
  王主任表示,拿成人药随便给孩子吃的父母并不少见,但其实有些成人药儿童应当禁用或者慎用。常见的,如成人常用的阿司匹林,儿童就禁用,因为伤害胃黏膜;去痛片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者紫癜;诺氟沙星会影响生长发育等等。
  
  
  【提醒】
  常见儿童禁用或慎用药
  氨基糖甙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这类药物主要对听神经和肾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可引起耳聋和肾脏损伤,尤其在长期大剂量用药时更容易发生。孩子年龄越小,发生损伤的概率越大,因此,不要轻易给孩子选用这类药物。
  氯霉素: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儿童慎用,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衰竭。
  喹诺酮类药物:例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此类药物可引起儿童关节软骨损伤,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因此,不宜用于14岁以下的儿童。
  四环素族药物:如四环素、强力霉素和米诺环素等。该类药物被人体吸收后,会和血液中的磷酸钙结合,沉积在生长阶段的骨骼和牙齿上,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在牙釉质沉积,牙齿会变黄,所以孩子应忌服这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等。这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对肾脏具有一定的刺激和毒性作用,如果在服用这类药物期间,不注意多喝水,可在尿路中形成磺胺结晶,堵塞肾小管,损伤肾脏。因此,孩子在服用这类药物时要多喝水。
  成人退热药:儿童若每日用量超过3g,可能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损伤。
  
  儿童用药要“专一”
  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康复,经常在短时间内频繁给孩子用药,或是将两种甚至多种药叠加给孩子用,或是服用一种退烧药后没见效,马上又换另一种退烧药。王主任说:实际上由于孩子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脏气清灵,非常容易康复,所以一般来说家长不要过于着急,短时间内孩子就可以恢复。
  还有一种情况,家长总是想“全方位”下手,于是两种甚至多种药一起给孩子服用。对此,王主任表示,应该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因为药物之间可能发生作用。药往往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每种组分各有功效,也各有不良反应,而不同商品名的药常含有相同成分。因此,如果同时使用含有同一种成分而不同商品名的药,就有可能造成重复用药、超常剂量,引致叠加的不良反应,使毒副作用增加。
  例如退烧药的成分都差不多,主要有布洛芬、对乙酰胺基酚、扑热息痛、氨基比林等。使用一种就可以了,如果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药物毒副作用会增加,很可能导致孩子大汗淋漓、失水过多,甚至是引起休克。目前儿童常用的退烧药,单独使用一种就可以达到退烧目的。没有用完的退烧药,只要在保质期内仍然可以使用,不用每次都买新的。
  
  【提醒】
  孩子发烧家长别太焦虑
  任何退烧药均需间隔4小时后使用,4小时内家长应耐心地给孩子做物理降温,不要反复带着孩子找医院找大夫,这样不仅很容易导致用药过量,在流感高发的季节,还很容易导致孩子反复感染。
  
  抗生素不能随便用
  15斤重的男婴小宝输完阿奇霉素点滴十几分钟后,快要睡着的小宝突然呼吸急促,脖子处有些痉挛,在床上翻滚,号啕大哭,接着,嘴唇和脸变得发紫。此后,父母带着小宝辗转包头、北京多家医院,最终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脑瘫。
  原来,当时小宝的体重不足7.5公斤,每次最高使用剂量应该是不超过0.075g,但实际上医生一次用了0.75g,是正常情况的10倍!如今小宝已经19个月大,会爬,会坐,但不会像同龄小朋友一样说话、走路,只有在着急的时候才会叫一声妈。
  
  4岁的小明父母在外地,一直由姥姥带着。小明从小身体就弱,经常感冒。每次只要他咳嗽一下,姥姥就赶紧给他吃上头孢类消炎药,一给药就不咳了。可这次小明发烧后吃了很多消炎药也不管用,直至转变成了肺炎,医生表示,因平时总用“消炎药”而造成了耐药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教授推算,我国每年生产抗生素约21万吨,3吨左右出口,其余人畜各消耗一半,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均年消耗量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0倍,同样位居世界第一。而真正正确使用抗生素的不到20%,其余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
  由于孩子体内的各种器官发育还不成熟,抗生素很容易残害或潜在地残害孩子的身体器官,最主要是容易导致肝和肾功能的损害,因为很多抗生素都是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的。此外,还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丁胺卡那等,容易造成孩子耳聋;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等对孩子软骨有潜在损害;氯霉素则可导致骨髓抑制和儿童灰色综合征。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小孩抵抗力下降、对抗生素依赖性增强。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小孩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容易导致小孩二重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湿疹、哮喘等疾病。
  另外,由于经常给药,许多孩子对抗生素产生了真正耐药。比如,有些孩子一咳嗽,家长就给孩子吃抗生素,也不管究竟什么原因引起的咳嗽,结果往往造成了耐药性的产生。
  
  【提醒】
  “上感”大多不必用抗生素
  大多数发烧的孩子,尤其是婴幼儿,大多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用抗生素来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纯属是滥用。只有当儿童有明确的细菌或支原体感染依据时,才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比如出现白血球数值升高、咳嗽、浓痰、肺部水泡音、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症状。至于上呼吸道感染等一般性疾病,大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儿童最好不用补药
  杨大娘极其溺爱9岁的小孙女,将晚辈们孝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