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年轻人快一半了

2011-12-29 00:00:00张昕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1年7期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公布了一项调查:在14.9万接受体检调查的青壮年人群中,血脂异常者高达46.83%。被调查者中,半数人从不锻炼,饮食偏好肉类,口味重,蔬菜吃得少。不少年轻人认为,血脂异常没大碍。专家提醒,血脂异常是“隐形杀手”,会增加冠心病、中风危险,如果年轻时不引起重视,将来麻烦就大了。
  
  血脂异常≠高血脂
  “血脂异常就是高血脂吗?”对于血脂异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六科主任苗志林指出,血脂异常不等于高血脂。血脂检查通常共4项,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高血脂一般指的是除HDL-C以外的3项升高,尤其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心血管疾病最危险的因素。而HDL-C升高则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下降才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血脂异常比高血脂更能概括血脂变化的情况。
  
  对身体损害十分隐匿
   “现在很多人对血脂异常的危险认识不足,再加上血脂异常表现为乏力、倦怠、出汗、头晕等非特异症状,所以,有些人不能尽早发现血脂异常或发现后不以为然,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苗主任说,血脂异常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性的、进行性的、全身性的,可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病、肝脏疾病等。大量流行病学观察结果已显示,血脂中血清胆固醇每上升1%,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就增高2%~3%;相反,调整血脂水平后,5年内能使冠心病发生率下降34%。
  控制血脂应从娃娃抓起
  采访中,苗主任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从小饮食偏好肉类,口味重,蔬菜吃得少,而且不爱运动。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锻炼已成为现在青壮年血脂异常的一个主要诱因。“我国心脏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前移,住院病人中20岁-30岁的心肌梗死病人已非罕见,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我曾接触过一位年轻患者,年仅26岁,是因急性心梗发作而死。他从小家境很好,饮食一直偏好肉类,又缺乏运动。由于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最终导致血脂异常,引发急性心梗。”
  苗主任指出,一旦从小养成了高糖、高脂饮食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小胖墩们长大了多半也会成为大胖子。随着体重增加,机体会在一个高的水平上调整血脂平衡,血管很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的发病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控制血脂,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要养成一个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
  
  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
  苗主任指出,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饮食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改变生活方式。
  “尽量不吃煎炸食物,食物中尽量少放油,多用低脂或不含脂肪的食物代替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每天进食的肉类不超过75g,应选择瘦猪、羊、家禽肉去皮、小牛肉、鱼,烹饪时应该用煮、烤代替煎、炸;不吃肥肉,特别不吃动物内脏;尽量改为喝脱脂牛奶,用植物黄油代替黄油;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全麦面包、谷类、豆类等低胆固醇食物。”苗主任说。
  除了调整饮食结构,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
  1.戒烟限酒。吸烟可使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近10%。
  2.控制体重。如果体重超重,那么减轻体重是降低胆固醇的重要步骤。
  3.有规律的锻炼:每天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累计时间不低于30分钟。尽量步行代替坐车,爬楼梯代替坐电梯,工作间歇适当运动,多做家务。
  4.半年至一年查一次血脂,尤其是身材较胖的年轻人。
  苗主任最后提示,若改变生活方式达半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仍高,就需用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