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湾地区多个厂商生产食品所使用的“起云剂”中发现化学物质“塑化剂”成分,台湾几乎所有食品大厂都被卷入其中,而全球对塑化剂食品的排查也相继展开,那么,这一堪称“比三聚氰胺更恐怖”的添加剂究竟对人体有何等危害?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如何避免塑化剂的侵害呢?
什么是塑化剂
塑化剂学名邻苯二甲酸脂(DEHP),是一种工业用塑料软化剂,主要让座垫软硬适中,包括沙发、汽车座椅均会使用。DEHP最早曾用于香料,作用是让油水融合、质量稳定,香气更持久,不过,台湾“环保署”于1999年将DEHP列为第四级毒性物质,确认它有一些毒性,为不安全物质,规定不得添加在食品里。而台湾一些黑心企业在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用DEHP取代昂贵的棕榈油。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DEHP可能会破坏人的生殖机能和神经功能,影响到人的代谢,目前虽无法证实DEHP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
1、导致儿童性别错乱
塑化剂类似人工荷尔蒙,长期累积,或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
2、危害男性生殖能力
DEHP大多用于塑胶材质,属环境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
3、导致女性性早熟
塑化剂有环境荷尔蒙成分,含有类似女性荷尔蒙作用,如果目前想怀孕,一定要去做身体检查。当孕妇体内的塑化剂浓度很高,男宝宝的荷尔蒙浓度就会降低,大约5岁左右就容易出现女性化行为,例如喜欢玩洋娃娃、爱扮演公主等;8岁以下的小女生,则容易出现乳房提早发育、月经早来、青春期早熟的现象,也会增加罹患乳癌的机率。
应避免哪些行为
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授徐克成建议公众在生活中要避免以下行为——
1. 近期应避免喝饮料
塑化剂“攻陷”的主要对象为五种:各种运动饮料、果酱、果汁、锭状类(羊乳钙片、维他命C)、粉状类。建议最近去超市,最好避开这五大项目,等有问题的产品回收后再买新的产品。
香港抽样200名市民血液,发现99%含塑化剂,说明塑化剂其实广泛存在于食品中,且不被我们察觉。而且不光是食品,化妆品、保鲜膜、儿童玩具等等都可能含有塑化剂,长期使用危害是很大的。
2. 尽量减少保鲜膜的使用
我觉得塑化剂问题给我们大陆也敲了警钟。第一,应呼吁国家明确给出塑化剂的检验标准,并将其列入抽检项目。第二,就是使大众了解塑化剂的危害,学会从生活中避免塑化剂污染,比如,尽量减少保鲜膜的使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和油脂隔开,因为塑化剂易溶于油脂。带饭的上班族应该带玻璃或者陶瓷餐具,因为微波加热塑料饭盒时,高温也会促使塑化剂析出,从而危害身体。
【链接】
保鲜膜中有大量塑化剂
一般常使用的保鲜膜,一种是无添加剂的PE(聚乙烯)材料,但其黏性较差;另一种广被使用的是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有大量的塑化剂,以让PVC(聚氯乙烯)材质变得柔软且增加黏度,非常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另一个广泛存有塑化剂的产品是PVC制造的儿童玩具,目前欧盟已经明确规定塑料玩具中塑化剂的含量需在0.1%以下。(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