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1-12-29 00:00:00丁雪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2期


  近日教《少年王勃》,有青年教师问我道:“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手拈来,怎得神来之功?”笑答:“痛并快乐着!”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我觉得,教课也是在做学问,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也要经历三重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天涯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由古今中外4位名人的故事组成:《菩萨兵》赞颂革命英雄朱德;《大作家的小老师》介绍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属于苏教版小语教材独创课型“文包诗”,是反映李广、王勃两个历史人物的片段。《少年王勃》讲述了王勃去滕王阁赴宴而写成《滕王阁序》的精彩瞬间,切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引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名句。课文是诗句的背景资料和形象解说,诗句是课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诗文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滕王阁怎么样?《滕王阁序》写了什么?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无须深究,但教师却须“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方智范教授说,语文教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那么,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首先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而应如古人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初步把握文本的基本思想和教材的编辑意图后,我痛下决心挤出一切时间读书,检阅资料,深入了解王勃的生平,学习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阅读相关的系列文章。全文围绕滕王阁宴会这一中心事件,叙述王勃借赴宴之机登高言志、感怀世事而作赋,叙事、写景、抒情三者互相联结,和谐统一,文思极为精妙缜密。我对此文是熟读成诵。
  通过对原文及相关资料的学习,我的视野开阔了,对教材的解读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学时也给学生预留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衣带渐宽觅佳径
  大量占有资料后,我又开始新一轮的教材研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教学路径。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有着特殊的决定意义。
  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考虑。我们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思路,把握编者的意图,关注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等。而在所有的教学目标中,我觉得最难准确定位的就是人文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必须“整体感知”、“具体入手”。但整体性不是不要重点,恰恰相反,短短40分钟的一堂课,也只允许有一两个重点,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必须删繁就简、削枝强干。关键在于,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要服从于教学的整体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及只识不写的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滕王阁“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气。我依此确定了本课教学的中心问题是:课文怎样写出王勃的“奇才”?沿着这一线路把本课的整体目标分解到以下几个环节中来完成:
  (一)预习检查,初读到位。
  (二)品词析句,感悟“奇才”。
  1.抓住“奇才”,总领全文。
  2.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奇才”。
  3.品读名句,欣赏景美。
  (三)回环整合,拓展延伸。
  以上环节,充分利用“文包诗”的文本特点,以文本解读名句,以名句感受名人,以“奇才”感悟人文内涵,环环相扣,悟文习语。
  
  三、灯火阑珊始见真
  (一)跳出来的导语
  我白天想,夜晚思,课的开头一句该怎么讲?这如文章的开头、作曲的定调一样重要。我反复思考,突然,教材中的滕王阁美丽夜景照片让我眼前一亮,便决定让学生观图吟句,开阔视野。
  导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他们渗透这样一种文化:楼因赋而出名,赋因楼而不朽。
  (二)淌出来的诗情
  语文课里的文学,不是漂浮于作品表面的天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离于作品的简单道德说教,而是让作品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精神,让学生走进文章,潜心咏涵语境、语意。
  (三)悟出来的人品
  回环阅读是学生自由、自主地与文本对话,渐进渐悟的过程。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洞观文字背后的内容,是对阅读教学最佳境界的追求。“王勃‘胸有成竹’,为什么还说‘让我来试试吧’?”这是字面与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