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本剧的使用反思

2011-12-29 00:00:00王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2期


  课本剧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理解手段。由于课本剧的使用,教材由“薄”变“厚”,由“静”变“动”。它不仅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资源,而且融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学生由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的创造者、享受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课本剧寓教于乐,越来越受到教师,特别是学生的喜爱。但对于使用课本剧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认真正视和反思。
  
  课例一:苏教版第六册《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
  有一群大雁从兄弟俩头顶上飞过,兄弟俩为烤着吃和煮着吃争吵起来。
  执教者让两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进行片段表演。
  这段内容表演,两位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动作、对话进行了一番对白,把兄弟俩的理由强调了一遍,对话作为侧重点。
  课例二:苏教版第十册《半截蜡烛》
  二战期间,法国的伯纳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一群德国官兵展开了机智的周旋。
  第二课时以课本剧开场,几个小组轮流表演。德国军官、伯纳德夫人、杰奎琳这几个人物的扮演者各有千秋,进行了大半节课的表演,然后是评比,大家各抒己见,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反思一:区分概念
  课本剧表演容易和分角色朗读、口语交际混淆。课本剧以分角色为基础,有丰富的语言对话,注意以原文的语言为蓝本,但更多的是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理解,外化为有个性的动作、语言、神态,以人物的语言、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揭示中心。
  课例一中的片段模拟表演具有及时生成性,要与分角色朗读区分对待,可以让学生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听听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如在排演《争论的故事》之前,可以请其他学生对排演的学生提醒要注意的细节,如不服气的神态、双手叉腰的动作、认为自己理由十足的语气……除了运用原文中的对话外,还可以结合原文插图中的人物动作、神态,抓住原文词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争论不休)体会对话的语气,创造“争论”的气氛,学生才有章可循。
  反思二:循序渐进
  排演好课本剧,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更要针对不同学段,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对词语的把握原则(了解、理解、推想),注重排演课本剧的循序渐进性。
  课后排演时,低年级教师要重视示范,让学生侧重了解重点语句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可以简单地模仿。如执教《猴子种树》时,可以让学生模仿乌鸦、猴子、喜鹊、杜鹃的简单动作,重点围绕“等不及”进行对话练习,知道怎么演、怎么读;中年级排演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完成,在排演中理解重点语句的精妙,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而高年级就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发挥团队力量,分工、协作、策划、编排,发挥创造想象,寻找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如对话形式的变化,心理活动的旁白,对话内容的增补。教师要把握方向,适当提出建议。
  反思三:主导文本定位
  课本剧的来源较多,成语、传说、记叙文等等都可以。小学生的理解、创造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放手让学生以小组排演课本剧,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要么机械对白,停留于文本的表层(课例一);要么随意生成,偏离文本。如几位学生在排演苏教版第九册《嫦娥奔月》时,为了渲染后羿对嫦娥的思念,甚至把苏轼也拉了进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原文目的是突显嫦娥的善良。所以,指导教师把握好剧本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如可以在课例一的课本剧后进行适当延伸:当兄弟俩听了老农的一番话后,他们又有怎样的表现?(表演相关动作、语言等)从而把握主题。
  虽说高年级学生的排演有自主性,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创造,但也要注意尊重原文,从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来仔细研究表演的细节,讲究神似。在课例二中,可侧重对重点语句的挖掘,突出伯纳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抓住情节冲突、气氛渲染,必要时可以增加故事中的一些潜台词,合理地填补原文中的写作空白(在危急关头几位人物心理活动的旁白),让学生披文入境,亲身体验,情思共鸣,与作者心灵沟通。
  反思四:教学目标明确
  课本剧的矛盾冲突集中、人物不多、场景简单,对于篇幅不长的课文或片段,可以片段模拟表演为主,因为这耗时较少,花费的精力也少,能够立竿见影,在阅读课内可以广泛使用。课例二的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冲淡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特别是朗读)没有得到落实,这种形式不宜在课内进行。像这种较长的、多片段的课本剧投入较大,适合以综合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交流。
  课本剧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重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表演要围绕重点句段从外到内理解人物、揣摩人物;讲评时挖掘文本性,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在讲评后,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再次诵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再外化为朗读的感悟,体现课本剧对阅读教学的工具作用,真正达到文本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