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2011-12-29 00:00:00朱效忠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2期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不能再单纯地依靠课本、黑板和嘴巴进行教学,而要充分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下面谈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笔者认为图书馆和教室是校内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两种。
  1.图书馆
  图书馆是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丰富课外知识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往往是课本上没有的。怎么办呢?只有从课外书中获取。图书馆中有丰富的藏书,分门别类、种类齐全,很多问题都能从这里找到答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如在进行《陶校长的演讲》课堂教学前,我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有的学生收集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简介,有的学生收集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还有的学生收集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主要作品以及作品的主要内容。于是,我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这些陶行知先生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制作成人物名片挂在教室里进行展示,使学生对伟大人物有更详尽的了解。在学习到其他伟大人物的时候,如鲁迅、毛泽东、宋庆龄、彭德怀等,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人物名片制作,挂在教室里。等一学期结束,我惊喜地发现教室里挂满了伟人的名片,学生们对这些人物不仅有深刻的了解,还能随口说出一两句某个人物的名言,这为学生进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由此可见,光有图书馆不行,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使图书馆这一校内课程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室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在课间播放配乐文章朗诵,使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下培养良好的语感。如在学习了《槐乡五月》后,可在课间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感受槐花的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师还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后黑板上开辟学习园地,为学生进行创作和练笔提供场所。如结合当前开心网盛行,“偷菜”成风的社会现象,要求学生以此为题材,进行同题作文竞赛。作文的评价标准是标题新颖、立意清新、内容丰富、语言顺畅,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大多数对这一社会现象熟悉、了解,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我的“偷菜”生活》《“偷菜”趣事》《大话“偷菜”》……一篇篇作文写得妙趣横生。我把学生的作文贴在学习园地里,让学生自己对作文作出评价,并进行评比。由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激发,写作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不管是农村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都应该亲近大自然,观察、体验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和神奇世界。学生有了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在学习课本中写景的文章时,就会对其有深刻的领会,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学生在观察中能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文章不仅点出了雾凇之美,还介绍了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并抒发了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叹。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如果对大自然缺乏认识,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也不会真切懂得作者的赞叹之情。因此,学生非常有必要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界。南方地区很少能行成雾凇,但是大雾还是会出现的。我要求学生在起雾的时候对其进行观察,当大雾弥漫开来,渐渐笼罩整个世界的时候,整个世界也淹没在了这昭昭的雾气中。学生对大雾的形成过程有了直观的印象,对雾凇的形成也就能够深刻理解了。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也是一所学校,其中家长是启蒙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启蒙教师,还是学生的终身教师,时刻指引着学生前进、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家长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受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入学前后的很多知识、能力的获得都是家长传授和培养的。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情感、价值观等,绝大部分来自家庭,来自家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发与利用家长这一家庭资源。例如,班级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不但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建议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的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并加以辅导。
  总之,只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足够的重视,就会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长久的语文教学中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吸收、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