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动全

2011-12-29 00:00:00林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2期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解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思路,也是最有效的阅读途径之一。欲动阅读之全身,必先牵文本之一发。这“一发”是什么,是文眼,是阅读文本的最佳切入点。有人说,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把一本书读薄了,把一篇文章读短了。“先牵一发”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吃透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把文本读短至一段话、一句话乃至一个词。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整合文本之主旨,把握文本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牵住了一发,就为深入解读文本之全身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找到了进入阅读最高境界的捷径。
  
  一、 开门见山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有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总起句或总结句,也有点明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这些句子就是开读短文本之门所要见到的山,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却往往视而不见,教师有必要加以引导点拨,利用文章现成的语句牵住文本之一发,这样做直截了当、省时高效。如第十册《詹天佑》一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三册《我是什么》一文中的总述句“我会变”,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的总结句“小兴安岭不仅是一座大花园,而且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像这类文章,教学伊始,在学生充分预习并说说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或画出这类语句,就能轻而易举地概括了主要内容、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
  
  二、顺藤摸瓜式
  有些文章的题目虽然已揭示了文眼,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过于凝练,甚至于有些抽象。我们可以把这些课题当作解读文本的“藤”,顺着“藤”而摸“瓜”。如第十一册《老人和海鸥》课题已告知谁是文章的主人公,“和”字点明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顺着这个“和”字可以引领把握文章之“一发”:孩子们,在美丽的翠湖边上老人与海鸥十几年的亲密相处,给人世间唱响一首感天动地之赞歌,最给人铭刻肺腑、震撼人心的两幅画面是什么?1.每年的冬天,老人都要到翠湖边上喂海鸥;2.老人逝世了,海鸥为老人送行。如果这两幅画面都各定格于一个字,应是什么?(喂、送)这就是学习本文的切入点。
  又如第九册《慈母情深》,慈母情深是通过哪一件事来写的?这“情深”从母亲的哪个动作流露出来?(塞)我接过母亲塞过来的钱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酸)这个“塞”字将慈母的爱、慈母的情跃然纸上,深深地牵动了读者的心。
  
  三、欲擒故纵式
  教学伊始暂不直奔“一发”,而是从与“一发”相关连的话题说起,为擒做个铺垫,然后切入“一发”。如第八册《触摸春天》一文,设计如下:
  师:孩子们看过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什么词语,看清楚了就大声读出来。(师板书:奇迹)
  师:知道“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A.是指非常伟大的事。如我国的万里长城。
  B.非常了不起的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
  C.人们意想不到的事。如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谱写了那么多世界名曲。
  师:是的,“奇迹”说的就是人们意想不到的、了不起的事。今天,我们要认识这位八岁的盲姑娘安静的三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了不起的事。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
  这就叫欲擒故纵。先说“奇迹”,再找“奇迹”,问“奇迹”,直至悟“奇迹”。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又如《掌声》一文,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听到过掌声吗?得到过掌声吗?或者把掌声送给过别人吗?选择其中一次印象最深的讲给大家听。今天,在英子的班上两次响起了热烈而长久的掌声。这掌声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是在英子从座位走上讲台又从讲台回到座位的过程中,同学们把掌声送给英子的。为什么同学们两次给英子热烈的掌声呢?这掌声中藏着一个什么样动人的故事呢?掌声前的英子走进了自卑,掌声中的英子走向了自信,掌声后的英子走向了快乐,也走向了成功。
  
  四、循序渐进式
  在读短文本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陷入字词句等细枝末节中,不能整体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有序地浓缩、简化。一般地说,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是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二是抓主去次,把握重中之重;三是浓缩聚焦到一个词或一个字上。如第九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其主要内容是“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鲤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我”虽然非常不愿意,但最后还是把大鲤鱼放了。重中之重的内容是把鱼放回湖里去,浓缩到一个字就是:放。至此,学生围绕“放”这个焦点展开质疑问难,打开读文悟情的通道。又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能读短到一个“救”字。同样,《麻雀》一文也可读成一个“扑”或一个“救”字。
  
  五、情境引领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引领学生直奔语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而愉悦地接触文本的重点。
  如教学第八册《桂林山水》一文写水的部分时,教师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推出画外音: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北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南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今天我们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桂林山水。(出示课件)漓江的水既不像波澜壮阔的大海,也不像水平如镜的西湖,在作者眼里那漓江的水像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用波浪线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水是无色的,为什么漓江的水是绿的?(因为水清。)水是液体的,为什么会像无瑕的翡翠?(因为水静。)为什么作者不把漓江的水比作一块绿玻璃?(因为喜爱。)又如第十册《草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特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组镜头。然后,紧紧抓住这个句子中的“绣”字展开研读。
  
  六、自主选择式
  读了这篇文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或你觉得写得最美的是哪些语句?或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最有趣?这种开场白比较轻松、自由、开放。切入的语点是多弹头的,符合学生的阅读感受,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出了最喜欢的,可以统一到一个或两个语点上。如第十册《穷人》一文,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有的是桑娜和渔夫的勤劳能干,有的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解除困难的高尚品质,有的是桑娜和渔夫那一颗善良的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其中的某一点切入,也可以整合统一到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一语点走进文本。又如第七册《白鹅》一文,那只白鹅的高傲、有趣主要表现在叫声、步态、吃相这三个方面。对叫声感兴趣的学生,就让其倾听鹅之叫声知鹅之忠实;对步态感兴趣的学生,则让其欣赏鹅之步态知鹅之威武;对吃相感兴趣的学生,就让其细观鹅之吃相知鹅之可爱。
  
  七、逆向推进式
  一般地说,阅读文章是按先文后道的顺序进行的。有的则是从道至文,即先初步感知文本之“道”,然后,以“道”为切入点,逆向推进读通文本。换句话说,也就是先初步感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再顺情入文,最后再回归升华情感。如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孩子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用心地把课文读一读,读了吗?读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学生表述后,师说:是啊,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滋味,但千言万语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达,一个是“恨”,一个是“爱”。然后,紧扣这两个情感点,顺情入文。又如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文,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对少年闰土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师可引导归纳为:少年闰土是一个健壮活泼、机敏勇敢、知识丰富的人。那么,课文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来写少年闰土的呢?可把文本读短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