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文本 用“心”阅读

2011-12-29 00:00:00管微琴张克洁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9期


  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假如夏天时,我们走进小兴安岭,让你来画一幅画,你想画些什么?
  (学生兴趣盎然,不假思索地举手发言。我没有急着请学生回答,而是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生1(自信地):我要画很多的树。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1:课文中说:“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师:你能用读来展现这幅画吗?
  (生1读时表情丰富,语调起伏变化,其余学生闭上眼睛,静听想象)
  师(赞许地):听着他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到了很绿、很茂密的树林。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2:“葱葱茏茏”说明树木长得绿,“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看出枝叶非常茂密!
  师:你是在用心读书呀!这是一片多么茂密,多么葱茏的树林!让我们也来读读。
  (生齐读)
  生3:我要画一片黑暗的森林,因为树叶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师:你抓住了“挡、遮”来体会,多了不起呀!这样的词还有吗?
   生3:“封”。
  师:怎样叫“封”?
  生4:“封”是指封闭,枝叶封得严严实实的, 连一点光线都没有了。
  生5:被封得一点风也透不进来。
  师:听着,好像我也看到了黑暗一片的树林,谁能读出来?
  (指名读,生6读得入情入境,非常投入)
  生7:我还要在树林里画上雾,因为它说:“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笼罩(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师:“浸”和“笼罩”意思一样吗?
  (生疑惑了)
  师:把“浸”换成“笼罩”行吗?(生若有所思,又摇了摇头)平时,我们在浸衣服时,会看到水渗透到衣服的每一个地方去……
  生8(抢答):哦,我知道了!这时浓雾已经渗透到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换成“笼罩”就不会显出雾浸得很深,而是浮在森林的上面。
  师:体会真到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
  问题讨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广大教师从教学理念到课堂实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代讲”、“个性化地读”等理念深入人心,给语文课堂带来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不难看到,在实践中,“过于形式化的读”、“纯属于技巧化的读”、“机械无效的读”等教学现象还普遍存在,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使读有所获,将新课程理念付诸教学实践呢?还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探讨。
  反思与研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认为,师生与文本各自进行充分对话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各自充分进行对话,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交流才会成为现实。而几乎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能做到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但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时候却被忽略了,代之以形式化的讨论、表演、课件展示等,剥夺了学生自我感悟的权利。“对话”不够,以致造成后来的“空谈阔论”,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即在“读”上多下工夫。
  1.充分地“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与文本“交谈”。教师应当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交流,不要过多地说教。当交流的过程出现了“故障”,教师要适时引导。案例中,我引导学生“你想在画上画些什么”,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才有后面学生多元的、深刻的解读。教学中,我舍弃了繁琐的分析讲解,代之以学生抑扬顿挫的情感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朗读这一语言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在反复的诵读中,我引导学生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情感,化文境为心境,感受小兴安岭的美。在读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语感,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感受阅读的乐趣。
  2.方法助“读”
  想象助读。“想象力是人类思维的原动力,也是创造的源泉。”案例中,我不像往常一样,依赖于教学媒体,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静止的文字化为活生生的画面,并借助“读”来展现。“听着他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课堂的朗读生成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再次感悟。想象与读文彼此融合,相互促进。
  品中赏读。读文如品茶,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更需要细细地品味,品出味儿,品出浓香,品出境界。从“密密层层、封”等词品出树林的茂密、葱茏;从“浸”品出雾浓、景美。从这些重点词语的体味推敲中,品味小兴安岭的美。只有悉心品味作者用词选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才能领略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评价促读。教师积极的评价是对学生读文理解的一种肯定、一种赞赏,可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到自信,带着更积极的心态继续学习。我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及时肯定、激励学生,更是创设了一种意境,使学生受到润物无声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3.珍视“读”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要使学生读中有所感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教师应该重视、珍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创造平等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源自内心的体验,真正与文本对话,迸发创造的火花。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