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熟读精思成诵是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正如朱熹所认为的“读书千遍,其义自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正道出了在背诵课文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从如何培养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提高背诵课文的能力入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讲名人背诵轶事——生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人物、文学家、科学家及身边的人有关背诵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让小学生产生背诵的兴趣。如我经常向学生讲茅盾背诵《红楼梦》的故事:那是1926年的一天下午,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请沈雁冰(茅盾)、郑振铎、夏丏尊及周予同等人吃饭。酒至半酣,章锡琛说:“吃清酒乏味,请雁冰兄助兴。”沈雁冰酒兴正浓,便说:“好啊,以何助兴?”章锡琛说:“听说你会背《红楼梦》,来一段怎么样?”沈雁冰表示同意。于是郑振铎拿过书来点回目,沈雁冰随点随背,一口气竟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同席者无不为他的惊人记忆力所折服。我还让学生了解鲁迅、郭沫若、钱钟书、季羡林、詹天佑、李四光、茅以升等我国历史上的这些大文豪和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他们的儿时,在汉语的学习上,下过一番“死记硬背”的功夫的。学生听了这些名人的故事以后,知道很多文学家、科学家也有背诵的兴趣,那么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和自信心就油然而生,从而萌发了背诵课文的强烈欲望和浓厚的兴趣。
2.展教师背诵风采——引趣
背诵课文是一种记忆活动。有的学生之所以对背诵课文没有兴趣,主要是觉得背诵课文枯燥无味。因此,引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就成为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华彩段篇,有的语汇丰富,句式特殊,有的修辞新颖,内容感人,有的是言语学习的理想范式,所以,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能够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当学生看到老师如痴如醉地背诵课文的时候,他们就会沉浸在背诵的快乐之中,他们就会被老师的示范背诵感染,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这时候让学生背诵课文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背诵好课文,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甚至对背诵课文产生“望文生畏”的不良心理。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课堂上打扮成老奶奶与学生一起背诵《草》一诗时的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常常与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同学们,我们一起背!”应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地范背必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加以精心的背诵指导,学生们一定会兴趣盎然,背诵课文的兴趣就会在老师这种背诵魅力的召感下得到升华。
3.创别致背诵情境——设趣
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我注意创设多种背诵课文的有趣情境,让学生爱背诵,会背诵,善背诵。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意境,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背诵。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欣赏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一边背诵,效果十分显著。
(2)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到大自然中寻觅背诵课文的有趣场景。我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校园、郊外进行赏景背诵。当看到大榕树时,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背诵《鸟的天堂》中描写大榕树的段落;当饱览到欣欣向荣的秋天景色时,让学生纵情背诵与秋天有关的文段;当遥望到燕子在空中自由翱翔的时候,让学生为可爱的《燕子》高歌一曲;当漫步荷塘边时,《荷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便从学生口中吟诵出来;当观赏到桃红柳绿的景色时,让学生背诵有关描写春景的诗文。学生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赏景背诵,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放声吟诵,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乐融融,感慨万千,遐想无边。这样不但降低了背诵的难度,增强了记忆,还陶冶了学生高雅的文学情操,更能引发学生背诵课文的兴趣。
(3)结合节假日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每一个节假日都可设计一些专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专题进行背诵。如清明节让学生背诵《清明》,重阳节让学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也别有一番风味,总有“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感觉,会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给学生更多的艺术享受。
(4)举行背诵课文比赛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背诵比赛,背诵的形式力求多种多样,如对背、接背、轮背、合背、表演背等。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比赛环境中兴趣盎然地背诵,增强了学生对背诵课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和背诵能力。
(5)开展评选“背诵明星”、“挑战背诵明星”的活动。在新学年的第一个月,看谁背诵的课文最多,谁就被评为“背诵明星”,并由语文教师在班上举行颁证仪式。然后在每个月底举行一次挑战背诵明星背诵课文大赛,如果挑战成功,上一期的背诵明星就要把背诵明星的证书颁发给挑战成功者。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大量背诵课文。
4.尝厚积薄发甜头——激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经过背诵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而且课文中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也烂熟于胸,这时候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积蓄输出的语言练习,我主要通过下面几种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1)仿写练习。如学生在背诵《桂林山水》一文后,我就让学生进行写山、写水的小练笔,并用上课文中的优美词句,通过练习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2)为图画题诗文。一幅图一首诗,一幅图一段文。我根据学生已背诵过的诗文,有意识地选择一幅幅图画,然后让学生从背诵中积累下来的语言给图画配上适当的诗文。这样的练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锤炼了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对特定事物进行表达。就是教师给出一个事物或一件事情,让学生运用从背诵中积累的语言来表达,如老师出示“惜时”这一主题,学生不但可以用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可以用《匆匆》一文中的语段来警示自己莫让时间“匆匆而逝”。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迁移练习。有的课文在学生熟读成诵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外,还可以设计迁移练习,即背诵此景写彼物。如学生背诵《第一场雪》后就让学生运用静态、动态的表达方法来具体描写“雨”之大。这样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在背诵课文的时候既要重视积累语言,也要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5)开展“我背诵我知道”的背诵演说会。每个学期举行两次背诵演说会。首先让学生背诵自己最得意的课文,然后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在背诵的课文中获得的趣闻或收获。如学生背诵了《一夜的工作》后,进行“我心中的周总理”的演说。又如背诵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有趣的鱼”的趣闻。
(6)在学生习作中运用。我要求学生的每次小练笔或是习作,都要运用一两句从背诵课文中积累下来的词语、句子、段落,教师在批阅的时候,用特定的符号画出来,并写上批语,如:“背诵真有用啊!你能用上背诵课文中积累的词句了,了不起!”又如:“背诵课文为你的习作添彩了!”“祝贺你,背诵课文让你变得聪明,让你的生活充满色彩!”“是背诵课文让你走向成功!”
通过这样的有效练习,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背诵课文不但可以“深挖洞”,还可以“广积粮”,为学习、生活增添乐趣,从而让背诵课文的兴趣长盛不衰。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