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2011-12-29 00:00:00杨晓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9期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同缕楼春风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要让学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与体验中有所收获。信息技术融合了多种媒体信息,利用声光效果能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进行内容呈现。不但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而且知识也变得生动和鲜活起来。
  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广泛应用,真正激励和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不但很容易入情入境,而且丰富了知识视野。
  例如,在讲解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笔者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CAI开展教学。利用掌握的FLASH技术和美术知识,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呈现了一幅精美的图画: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而后,通过拟人手法,把小树和大树“变活”,使其展开“对话”,最后结合“风伯伯”的点评和小松树的“表情”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事实证明,FLASH课件一经展示,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很快融入“故事情节”之中,这为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不但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还优化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由多媒体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图片、文字、声音、动画、影像等素材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有机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加深对所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认知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归纳反思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例如,在讲解《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教学重点是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本课10个生字,指导学生理解狐狸对乌鸦的话及乌鸦三次听后的不同表现,通过分角色表演,展开想象,练习对话。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同样采用了多媒体CAI进行教学。教学步骤如下:
  1. 图片导入:用PPT导入狐狸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找学生进行辨认,并鼓励学生讲解有关狐狸的故事;
  2.教师引导:大家说得很好,今天再来讲一个有关狐狸的故事——《狐狸和乌鸦》;
  3.故事呈现:用多媒体CAI播放动画,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4.读音指导:教师根据PPT出示的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读音:棵、叼、肉、珠、转、赔、差、刚、馋、漂、溜,并分析这些字的结构特点。而后根据随机出现的生词卡片进行读音练习,及时引正可能读破句的现象、正音,如“馋得”、“眼珠一转”、“漂亮”、“唱了起来”等。
  5.情境再现:PPT出示课文内容,结合图片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深刻体会文意。
  通过这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把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当前,语文探究性教学普遍受到师生的好评。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理念,它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传授更多的探究途径和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扎实、深入、有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度和广度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内心情感,精心搜集教学素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巧妙进行留白,让学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讲解《虎门销烟》一课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字词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笔者不但事先动员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生平,搜集并整理了反映鸦片战争的视频和图片,而且还使用计算机软件截取了电影《鸦片战争》片断供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探究:鸦片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虎门销烟的意义何在?我们应该从民族英雄林则徐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支撑起一片崭新的天空。这种模式更加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诉求,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彰显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当然,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有待完善,语文教师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最终让语文教学生动和丰满起来。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