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平衡策略

2011-12-29 00:00:00丁家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9期


  新课标把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属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点。现在不少的语文课堂从过去偏向技术性操练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过度的人为灌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语言文字历练实践还是很少。如此下去,不但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落空,人文性目标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平衡点的策略。
  一、品读平衡策略
  好的文章是文与道的统一,语文课的人文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正好对应着一篇文章的文与道。好的语文课堂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学“道”也要学“文”。这要求教师必须从文章的构成上理解、把握文章的人文内涵,即从字词句段入手品读课文,始终把文字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凭借。
  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我在执教这课时,抓住文中几处细节,紧扣几个关键字眼来品读。文中“我”择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我”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我”答应去看菊花,厌烦准备工作时,母亲也笑了,坐在身边……细节中一个“躲”,一个“挡”,一个“笑”,平中见奇,折射出母爱的光辉。可引导学生运用“两只眼睛读书法”,一只眼睛看着纸面上的文章,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二、换位平衡策略
  有些课文的“道”非常理性、抽象,小学生很难把握。比如《白杨》这一课,思想性强,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崇高的敬意。文章构思精巧,感情丰富,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佳文。但是,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是教学的难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白杨树的可贵品质,让学生读出深情呢?我采用了换位平衡策略,收效甚佳。
  师:请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白杨树有哪些可贵品质?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生1:河边需要它,它就在河边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高山需要它,它就在高山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出示填空题:风沙四起,白杨;大雪纷飞,白杨;数月干旱,白杨:洪水浸泡,白杨。)
  生3:风沙四起,白杨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
  生4:大雪纷飞,白杨挺直腰杆,承受沉沉的雪压。
  生5:数月干旱,白杨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顽强地生长。
  生6:洪水浸泡,白杨任凭风吹浪打,毫不动摇。
  师:你体会到白杨有哪些可贵品质?
  生7:我体会到白杨能适应各种环境,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
  生8:我体会到白杨生命力强,无论条件多恶劣,都能顽强地生长。
  师:现在,请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赞赞可爱的白杨吧!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多么坚强的白杨啊!现在再把“您”换成“我”来读一读,也来当当可爱的白杨吧!
  (生再次声情并茂地读,课堂大放异彩)
  由于换位平衡,学生对白杨的特点有了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自然就由父亲对白杨的间接赞美变成了学生对自己理想和道德情感的教育。
  三、正反平衡策略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等,创设人文情境,在品味课文的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推波助澜……使情感在反复的熏陶中升华。”下面,请看我运用正反平衡策略执教《穷人》一课。
  “文中穷人,大家可能都认为他们贫穷,但是却有人说他们富有,他们拥有富人没有的财富。穷到底有没有财富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找出你的理由,说出你的看法。”我没有循着“感受穷——领悟善良——学习表达”的常规思路教学,而是另辟蹊径,把“穷”和“富”两个对立的概念放到一块,让学生在思索中探究“穷”和“富”的内涵,在反差中感受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和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从“穷”与“富”的碰撞、交融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升华情感。面对这很具诱惑性的问题,学生情绪高涨,在师生、生生互动探究中,挖掘了以下三笔财富:
  第一笔:穷当益坚
  生1:“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说明渔夫想到了今后的艰难。“熬”字说明他不怕困难,做好了过更苦日子的准备。
  师:这个“熬”字可以用哪个词代替?
  生2:我认为是“挺”。渔夫一家总能挺过去,不倒下太了不起了!
  师:对,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坚强,有个词可以形容——
  生3:穷当益坚。
  第二笔:助人为乐
  生4:我认为这对夫妇是爱心富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的了,还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太有爱心了!
  生5:“桑娜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我知道这是她善良的本性。
  师:“非这样做不可”,“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多么难能可贵啊!渔夫夫妇都有一颗怎样的心,怎样的品质?
  生6:助人为乐。
  第三笔:温暖幸福的家
  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中描写桑娜家的片断,除了感受到“穷”以外,一定还会有其他的感受。
  生7:地扫得很干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孩子安静地睡着,多么温暖舒适呀。这是一个温馨的家。
  生8:丈夫从早到晚打鱼,桑娜从早到晚干活,他们多么勤劳。
  生9:“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说明桑娜一心想着丈夫。这是一个互相关心的家。
  师:虽说这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渔民之家,但拥有这样的家,难道不会让人感到温暖幸福吗?
  生(齐):会!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