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学的历史的回归。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与引领者的教师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时间交给学生,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一、现状——模模糊糊一大片
“模模糊糊一大片”,这是叶澜教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形象而诙谐的概括。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由于目标的盲目性、环节的随意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模糊性,导致了为数不少的“伪开放”现象的存在。
信马由缰上课伊始,某教师就引导学生质疑,然后将学生的问题加以整理、归类,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组成小组开始自主学习,你一言我一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随机叫了几个学生汇报了一下成果,一节课就在匆匆忙忙间结束了。
点评:教师应当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学应该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本节课,教者没能引起全班范围内的讨论,尽管最后有学生发言,也未能及时捕捉加以总结提升。一节课最终不了了之,学生无所适从,以至于造成了课堂的低效。
虚晃一枪一位教师执教研究课《天游峰扫路人》时,学生提出了“老人这么大年纪了,万一生病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教师随即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不到两分钟,教师看看快要下课了,便赶忙中止了讨论。此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人怎么会生病呢?他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喝的雪花泉的水。”可能是教师觉得挺满意,一个“棘手”的问题看似这样圆满地解决了。
点评: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本文的主旨就是在歌颂扫路人不辞劳苦、默默无闻的奉献品质,如果老人生病了还能坚持劳动为游客们带来清洁,不是更能突出文章主旨吗?虚晃一枪造成遗憾。
主题先行不妨看一下某教师在执教《大禹治水》时的环节。上课伊始,教师开始声情并茂地歌颂了大禹不辞劳苦、敢于创新的崇高品质。然后让学生圈词画句,找出能够体现大禹品质的语句。无论是小组学习还是全班讨论,学生都讨论得非常热烈,一节课非常顺利。
点评:感悟是学生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一点一点地积累、提炼,好心的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感悟权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出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澜教授也曾明确指出“语文也是讲逻辑的,文本解读讲究逻辑,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甚至教学反思都有自己特有的逻辑”。这一观点似乎为我们找到了当前语文课堂症结的原因所在,即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缺乏语文所应有的逻辑。具体说来,语文课堂缺少能够统领整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有不少学者称之为“主问题”“大问题”)。语文课堂的“核心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充分的文本研读和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5bn5yaY96rOlZAJePDMTM/+2taDsbwcTGDYsa9z038E=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是“核心问题”有效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相对于数学学科而言,语文的文本解读往往没有客观的、公认的答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运用自己丰厚的学科知识、独特的人生阅历以及个案的方式去解读每一个文本。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认为:“如果在听课中发现有些地方不太满意,其原因绝大部分可以归结到教师对文本把握得不够准确上。”同时,众多的课堂实践证明,“必要的学情分析”也是想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因为缺乏学情分析,或者不够准确的学情分析,必然导致教学目标的虚幻、教学过程的混乱,最终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这和传统教学中所倡导的“吃透两头”是一致的,只有“吃透两头”,才能有利于“核心问题”的准确生成。
第二,“师生间的学习活动”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互动、生成等特点。在之前生成的“核心问题”的统领下,师生之间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解决一系列“小问题”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最终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什么是“小问题”呢?简单地说,就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的、有助于突破suwM73q7PTRWaVNLJQX+IGjHBQB7fVe2W55UvzjkKvI=“核心问题”的层层递进的系列问题。如果说“核心问题”是一段长长的楼梯,那么“小问题”便是这段楼梯上的一级一级的台阶。根据课堂现状,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李政涛博士认为,用来突破“核心问题”的“小问题”数量以3个为最佳,吴亚萍教授在此基础上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在一节课内要做到“三放三收”,使课堂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三,“顺利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体现了“核心问题”的指向以及终极目标。相对于既定的“教学目标”来说,“核心问题”更多地体现了生成性、工具性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核心问题”不是固定不能变化的。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者可以根据课堂实际进展情况对“核心问题”做一些适当的微调或修补。当然,围绕“核心问题”所实现的课堂结果应当等于甚至可以高于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预设与实际推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逻辑性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在螺旋上升式的课堂活动中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理解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素养。
三、实践——吹尽黄沙始到金
1.《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界定为以下两条: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⑵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统领这节课的教学:
在高大、险峻的天游峰上,作者邂逅了一位老人,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作者竟然被折服了,请自读课文3至12自然段,并能用“我是认识了一位______的老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练说一段话。
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首先围绕“核心问题”开展自主学习。接着,围绕师生紧扣“核心问题”开展交流学习,有的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认为扫路人是一位干练、简朴的人;有的学生找到了描写扫路人物对话的段落,认为扫路人是一位爽朗、乐观的人;有的学生还找到了描写天游峰高大、险峻的语句,认为老人是一个豁达开朗而又坚持不懈的人。总之,围绕 “核心问题”,课堂上师生间的活动既水乳交融又清晰可辨了。
2. “核心问题”只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预设,找准了“核心问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充其量算是找到了分析课文的突破口。要想有步骤地、有层次地推进课堂,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还得借助于一系列“小问题”的解决。仍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为了顺利突破“核心问题”,笔者设计了这样3个小问题:
(1)天游峰扫路人累不累?
(2)天游峰扫路人为什么不觉得累?
(3)30年后的天游峰扫路人是什么样的?
在教学第三个问题的过程中,笔者还设计了一个情境写话活动,即发挥想象,写一写30年后作者在天游峰再次遇到老人时的情景。三个问题均在“核心问题”的统领下产生,而且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师生共同感悟到了扫路身上的品质——自信乐观、豁达开朗。因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老人退休后仍留在了天游峰打扫石阶,而且每天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都不觉得累;因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作者深受鼓舞,至今耳畔还经常回响着老人那爽朗的笑声。
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有了“核心问题”的有效统领,师生间的语文学习活动就会有序展开。如此,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便不再模糊、过程不再混乱,结果便是清清楚楚、实实在在的了。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