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语文,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首先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可是当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应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喜欢作文的同学比较少,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作为语文教师,要了解有的学生怕作文,上作文课时不免有些畏难情绪,老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是“我要作文”而不是“要我作文”。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怕写作文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心理。写作最令人头疼的是无话可说,一个字一个字地凑。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从而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正如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时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任务,但是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光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阅读课外书籍间接吸收知识。作文的成功,离不开材料的积累。在广泛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背诵名篇名段的习惯,经过理解吸收,变成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语言在阅读的积累中渐渐丰富起来,优良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二、走进生活,感悟真情
近几年来的语文中考试题,无论是阅读分析还是作文,选择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越来越多。针对这一趋势,我们应想办法开启学生的感情闸门,让他们体会真情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去。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题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感情、体验、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
三、放胆习作,独立思考
叶圣陶说:“作文就是拿笔说话,写文章就是想心思。”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给学生制定许多框框标准,致使学生做起文章来便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这好似用锁链捆住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所以在作文教学创新中,就应该张扬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如写老师不要仅限于比做园丁、春蚕,还可以是一棵大树,也可以是一座山,一棵小草,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写出有独特见解、有新意的展示个性的佳作来。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唐山市滦县杨柳庄学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