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对学习的好习惯来源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应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予以引领,尽量留给学生更多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主动改正错误的机会,赋予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便能映射出学生无限的活跃思维。
关键词:学习效率;目标依据;学习兴趣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主体的能动参与,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世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富有自主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着重抓以下几点。
一、确定学习目标,严格执行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确定学习目标,就小学生来说,应是在总目标指导下的目标系统,这个系统是多层次的。具体目标与总目标之间是不断递进的关系,为实现总目标服务;总目标是制定具体目标的依据,对小目标起指导作用。从实际出发是合理的学习目标本身所要求的,要合理确立学习目标,还要从主客观实际出发。由于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条件和自身素质不同,确立学习目标时,应尽量对自己现有的实际有一个比较科学的预测和估计,努力做到实事求是,把目标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我通常都引导学生把小学语文中的许多知识划分为几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实现。而短期的学习目标应更明确,更具体。短期目标可以是每周的或每学期的,如本周或本学期某次考试要达到的分数段或赶超某位同学等。
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无意注意强,一般在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出现调皮捣乱,东张西望,扰乱课堂秩序等不良行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就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的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我们也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的读书活动中。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求学生备一本笔记本,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写入笔记本,可每月评比、交流一次。在评比交流会上,让学生谈学习心得,及时表扬谈得好的学生。对认真开展读书活动或效果显著的个人和小组,要及时表扬、鼓励,促使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读书的活动中来。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值得探讨的课文问题,还可以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三、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有些课文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抽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问题中,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要求。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去寻找、去分析、去解决。对于学生不同的想法,笔者都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突出“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在评价每个学生时,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笔者都会予以表扬。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观察、发现、思考、探索的实践中,就能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要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要敢于突破常规,敢于独立思考。提问适中,不能太容易或太难。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四、丰富学生的语文作业
对于语文作业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作业的布置,不能毫无选择地照搬课本的课后练习,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改变、创造性地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学情,让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能行”;学生有差异,要区分对待,“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语文”。要使学生在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不仅能够积极地掌握语文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语文作业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要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发现的奥秘。例如,在小学生中开展“比比谁的语文小报编得好”活动。学生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过程时,既要搜集大量的素材,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的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学生通过课外作业、探索、小试验、参观、访问等活动,通过动脑、动手,在多思、多做中产生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教师要针对语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留给学生更多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就会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玮.关于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的研究[D].东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