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文其实很简单
3.给你一把金钥匙
小学生最希望的,当然是提起笔来,就能下笔千言,如有神助。然而不少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看着老师出的题目,绞尽脑汁,咬破笔头,也不知该如何下笔。
我所教的学生中,却很少有此类情况发生。平时经常收到全国各地学生、老师和家长的来信,他们纷纷问我:你的学生作文写得那么好,秘诀是什么?
其实,我所做的大家都能做到,那就是,让学生们坚持不懈地写日记。日记,是启开“作文难”的金钥匙。
很多小朋友来信问我:“张老师,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要求我们从小写日记,这个‘小’字,小到什么程度?四岁五岁,还是六岁七岁?”我个人认为,写日记,关键是“写”。只有具备了“写”的能力,才能写。一般来说,小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写日记比较可行,在一年级上学期,小学生已经学会了部分汉字,并掌握了汉语拼音和部分常用词汇。这时候,学生已经有能力写一些简单的事了。通过写日记,可以记下当天有意义的事,还可以温习已经学过的生字和汉语拼音。所以,我一般要求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写日记。
写日记,首先要学会格式,不要忘了写上年、月、日、天气情况。一年级学生刚学写字,我要求他们用方格簿写日记,写作时做到一字一格。这样既学会了写日记,又能把字写端正。
说,是写的前提。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只有把所做所闻、所看所感的事情说清楚,才能写通顺。我很重视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学写日记之前,我要求学生先口述出要写的内容,然后再落笔。
我第一次教学生写日记,是指导他们看图写日记。内容是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上汉语拼音“b”的插图。我首先让学生看图思考:“这幅插图中的女学生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听广播。”我说:“这样的回答不完整,应该看清楚,说明白,谁在听广播。”学生又回答:“女学生。”我又纠正道:“还不完整,应连起来说,谁在干什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女学生在听广播。”我表扬了这个学生:“这句话完整了。”
我没有在这个程度上满足,而是引导他们进一步看插图,观察女学生的神态:“谁,坐在哪里,怎样听广播?”几次引导后,一个叫王关兰的女学生发言了:“一个女学生坐在桌子边认真地听广播。”
太了不起了!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能说出这样一句完整具体的话,是一个多么大的收获啊!我让大家用掌声对她进行鼓励。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把王关兰同学说的句子同开始的那个句子相比较、区别,使同学们知道后一句比前一句更具体,更明白。然后,让学生以刚才发言的内容写日记,多数学生都写得很清楚,很完整。
经过一周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日记的格式,并能用学过的字词和拼音书写一两句话的日记了。下面就是他们刚开始写时的几篇日记:
洗脸3月6日晴
吃了早饭,妈妈要gei(给)我洗脸。我说,老师rang(让)我们zi(自)己洗。我jiu zi(就自)己洗干jing(净)了,背着书包去上学。(刘永)
月亮3月16日晴
吃了晚饭,我到院子的gang(缸)里yao(舀)水shuan wan(涮碗)。天上有一个圆圆的月亮,gang(缸)里也有一个圆圆的月亮。我一yao(舀)水,gang(缸)里的月亮不见了,哪去了?yao(舀)到盆里去了呀。(王艳)
小朋友能说(写)一句话了。在此基础上,可再进行写好每句话的训练——句群训练。这一训练是由句过渡到段、篇的一个必然的、很重要的环节。
刚开始,小学生说话不太连贯,不太有条理。为改变这一状况,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一是整理句子练习,把错乱排列的几个句子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好。老师出示杂乱排列的句子后,让学生先弄懂这几句话主要说了件什么事,然后围绕这件事有条理地把几句话排列好,做到通顺连贯。然后读一读,让大家体会体会——顺口吗?合乎情理吗?二是问答练习。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日记,介绍学校的花畦。围绕这一内容提出了互相关联的几个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最后把回答的内容连起来说一段话,再写成日记。我是这么问的:“你小组的花畦里有几株花?哪株是你管理的?哪株最美丽?你喜欢吗?”经过引导,就有学生能连起来回答了:“我们小组的花畦里共有十几株花,从西往东数第八九两株是我管理的。花畦中那株月季最美丽,因为它长得茂盛,花开得最多,花朵也最大。我多么喜欢它们啊!”接着我让同桌同学互相口述一遍,再分头写成日记。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及听记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学写的日记,开始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常有一些外校外地的小朋友来信问我:“张老师,我们看了报刊上你校学生写的日记,实在是好,生活气息那么浓,那么有趣味,很佩服。我们怎么写不出来呢?真是急死人,原因在哪里呢?”
是啊,同是十来岁的小学生,上海的翁钦露在幼儿园时就写日记,二年级时就出版了两本日记集,一本叫《露露的日记》,一本叫《小学生日记》;上海电机厂子弟小学的冬冬在低年级也出版了日记专集《冬冬的日记》;我校的田芽同学二年级时写的日记《上坟》,参加天津《小学生作文》“金龙杯”全国大奖赛,获得了一等奖,是那次大赛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获奖者。难道,这些孩子都是神童吗?当然不是。一二年级的孩子能否写日记,写出好日记,关键在于辅导是否科学,自身有无毅力。
低年级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1)词汇不丰富;(2)语言贫乏;(3)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差;(4)没有写日记的经验和习惯;(5)意志薄弱,易动摇,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针对这些弱点,同学们一定要从认真观察事物、积累词汇、锻炼毅力开始,坚持语言训练。就说上面提到的杨帆同学吧,他每写日记,必先口述一遍,已形成习惯。田芽同学,被称为小小演讲家,9岁时就获全学区演讲比赛一等奖……
所以说,小学生练习写日记,最好从说练起,而后落笔成文,如此坚持,方能有所进步。
4.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学生问我,观察事物要想象, 阅读时要不要想象啊?我说当然要想象了,大脑的思维不停,人们的想象是不会停止的,想象应是无处不在的,不仅要在观察事物时进行,阅读时也不可少。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领略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展开想象,进行说写训练。
在学习记叙文时,要注意展开想象。《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志愿军战士即将离开朝鲜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最后两节,就可以联系全文,反复阅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和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我上课时,有个学生根据我创设的情景和我的引导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车笛响了,列车在启动。车站上一片哭喊声。千万个朝鲜乡亲簇拥着列车,一双双手伸向列车窗口,一张张嘴在呼喊着:亲人哪,回到中国就写信来呀!志愿军战士眼含泪花,把头挤向窗外,挥着双手:乡亲们,我们永远忘不了你们!突然,几个大人把一位小姑娘举到了窗口,她十来岁,胖乎乎的小脸上挂满了晶莹的泪珠。这不是小金花吗?她挥舞着手里的金达莱高声地呼喊着‘叔叔,叔叔’!车旁人突然分开了,一位拄双拐的大嫂扑到了车窗口,她扔掉双拐,把手伸向志愿军:亲人哪,何日再见到你们!看,那位头顶打糕白发苍苍的奶奶也赶来了,她高举着篮里的打糕,沙哑着嗓子喊着:孩子,捎着路上吃!列车啊,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这块可爱的土地吧。列车越来越快了,朝鲜亲人在奔跑,志愿军战士拼命把头伸出窗外高喊着:再见,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段想象短文,真实地再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体现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是由于小作者在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真正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想象的缘故。
在学习古诗时,进行合理的想象。课本及课外读物上的古诗很多是写景状物、描绘水光山色的。在这些古诗中,诗人运用其生花妙笔,泼墨丹青,展现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我在教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时,没有只限于诗意的理解,还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诗中的画面,领会祖国山川的秀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学习杜牧的《山行》时,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他们思考:诗人描写了什么地方秋天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孩子们根据引导,想象出了这样的画面:深秋季节,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伸向密林幽幽的山里。突然,山下传来马蹄声,不一会儿,一辆马车响着铜铃进山来了。谁说秋景萧杀凄凉?看,诗人被路边迷人的霜叶迷住了。他“吁”了一声,马蹄弹石板的嗒嗒声音停了。诗人走下车来,走近枫树,抓过一枝霜叶看啊,看啊,他完全陶醉在这迷人的秋色里了……
观看插图时注意展开联想。课本和课外读物里有许多精彩的插图,我们不要视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应充分利用它,既要用它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它说写练笔。比如课文《李时珍》中有这么一幅插图:在一座巍峨的山上,李时珍与砍柴人站在一起。砍柴人正指点着更高的远处,向李时珍说着什么。认真观察这幅图会看到:白云在他们脚下飘荡,山已经很高了,李时珍还要往更高处去,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砍柴人说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另一个年轻人微笑着望着李时珍,他对李时珍的追求精神产生了怎样的想法?这都是课文内容中没有的,阅读时可展开合理的想象,既理解李时珍的不懈追求,又懂得“他不怕山高路远”“走上万里路”“访问千百个老人”的深刻含义,从而明白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这部流传世界的医学巨著,花费了多少心血。
这样,不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
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融读写于一体,可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尽快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