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成长历程

2011-12-29 00:00:00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1年33期


  郭培林
  
  主图解读
  记忆和成长类题材的文章,往往表现出丰富的人生体验与生活理趣,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这一主题的记叙文,往往饱含深情或哲理,笔法自由灵活,语言轻松活泼,蕴涵深意;这一主题的议论文一般着眼于针砭时弊;说明文则注重介绍过去的人文事物和知识。
  2010年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段、篇方面内容的筛选、归纳、理解、比较、补充题型,以及结构、语言等艺术特色的赏析、拓展题型,依然是阅读题型的主要部分,而拓展型阅读命题趋势则更加新颖丰富。涉及记忆和成长类主题的文章更是体现出这一特点,如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从教第一课》,对某一读者读后评价的判断和分析;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看望》,给文中人物拟写一段话;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蟋蟀出世记》,以填空形式总结文章特色;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让儿子独立一回》,要求结合人情事理评价人物性格某一侧面的优劣;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要求改写文章的结尾;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我们一样爱他们》,让读者与人物调换身份联想补写题,展望未来想象拓展题等,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考生应加以重视。
  
  美文赏读
  一、日本小朋友给我们上课
  □刘云利
  去年8月,我带着6岁的女儿,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上海世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件小事。
  那天上午,我们去游览被称为“紫蚕岛”的日本馆,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紫蚕宝宝趴在黄浦江边,憨态可掬。馆内,那些具有超高清及望远功能的“万能相机”、会演奏小提琴的“伙伴机器人”更是深深地吸引了女儿的目光。
  中午游览完毕后,导游安排我们到一家餐馆就餐,吃的是自助餐,一人一个餐盒。饭菜盛满后,大家就开始狼吞虎咽,一边吃一边讨论,一个朋友大声地称赞说:“日本馆的形态融合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真是浑然一体。”他的声音之大,全然不顾周围的环境。我想提醒他,但又怕破坏他的兴致,从而让他丢了面子,只好作罢。无奈之下,我便没有接话,否则他的大声说话将没完没了。
  不一会儿,我们就吃完了。临走的时候,女儿突然意识到,隔壁餐桌的餐盒摆得整整齐齐的,但一直没见客人来用餐。女儿不解地问:“爸爸,饭菜都凉了,他们为什么不来吃饭呢?”为了给女儿一个解释,我走近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些饭盒都有用过的痕迹。
  我惊讶地问服务员:“您能告诉我是哪里的客人刚才在这儿用餐吗?”服务员同样惊讶地说:“刚才是一群日本小朋友在用餐。这些孩子真乖,用完餐后都自觉把饭盒整理好。”
  我的心咯噔一下,禁不住回头再看看我们的餐桌:残羹冷炙到处都是,餐盒张牙舞爪,筷子东倒西歪,简直是一片狼藉。相比之下,日本小朋友的素质真是让我们这些家长们感到羞愧。
  那天下午,我没有跟随旅行团去游览其他场馆,而是冒着炙热的太阳,转了几圈才找到一位会说日语的导游,她亲切地告诉我:“日本很重视素质教育,老师要求孩子吃完饭后,一切都要恢复原状。譬如今天,就要把餐盒收拾得利利索索的,犹如没有用过餐一样。”
  我恍然大悟,心里不停地琢磨,人家的教育能和生活相结合,学习起来更容易接受,更具有时代感,而反观我们的教育呢?往往只追求分数,追求名次,甚至无谓的攀比,导致教学内容和生活所需相去甚远,所以到现在还出现像朋友那样在公共场合大声嚷嚷的不良习惯。
  从世博会回来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女儿所在幼儿园的园长听,园长也深有感触,她立即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在会上,她不无忧虑地说,这个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了生活上所需的技能、态度、行为,我们教给孩子们的多是无法立即运用到生活上的纯知识,因此造成了教育和生活的严重脱节,从今天起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
  园长掷地有声的话引来了雷鸣般的掌声。是啊,我们应该为纠正教育缺失鼓掌。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
  赏析
  文中,作者以真实的见闻为素材,从摆放饭盒的生活细节以及游览就餐时,大家狼吞虎咽的吃相,一边吃饭一边还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琐事写起,使国民素质在不同国籍的人身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有心人从视觉到心灵都产生强大的震撼,从而以小见大地反映出至关重要的问题:日本国民素质教育与日本社会的高度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我国多年来一直沿袭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公民身体力行的动手能力、公共道德和环保意识等国民素质的教育,这是当前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开电梯的小伙
  □刘 卫
  第一次见到他,挺阳光的一个小伙,下穿牛仔裤,洁白的衬衣把那张圆圆的娃娃脸映衬得青春逼人。我刚从招聘会上回来,在大楼准备乘电梯,大厅里也在招人,是物业公司。那些高管等岗位被求职的大学生“哄抢”,还剩下一个电梯操作工和几个勤杂工的岗位。主管笑吟吟地问剩下的求职者:“开电梯谁干?文凭可以低点,但待遇也不太好。”
  “住筒子楼,睡通铺,不管吃,做满一天,每月才六百元呀!”求职者追问主管,接着一哄而散,还有人临走又补了一句,嗤之以鼻:“就算待遇超低,开电梯又能学到什么?”
  静静地思考了一会儿,小伙子上前揭了榜:“我想试试。”主管看了简历,笑逐颜开:“文凭还可以嘛!如果嫌枯燥乏味,想辞工得提前一周打招呼。现在签合同,明天就可以上岗。”
  出入这幢恢弘气派的写字楼的大都是年轻的白领,他们中不少是名校生,整幢大楼里“驻扎”着世界驰名公司和大银行的办事处,更多的是贸易商行。开电梯的操作工好像经常“变脸”,听说有大学生甚至签了合同就有了悔意,不辞而别。
  第二天上班时,我正纳闷着,那小伙子会不会如期到岗,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仅熟练地操作电梯,还穿了身笔挺的西装,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报着楼层,听上去让人神清气爽。
  这以后,我就更多地注意起小伙子。有时他帮人搬物件进电梯,有时热情给人“指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梯里的背景音乐变得柔和,舒缓。直到那天下雨,看到有人从安放在电梯一角的小木架上取出备用伞,向小伙子道声谢谢时,我心有一动,蓦地升腾起一股暖意。
  那天,我又从招聘会返回,在电梯口遇到老板。我们进了电梯,随后有一位老外跟进。小伙子见状,便用流利的英语报着所到的楼层,还告诉老外那家公司的房号。
  整个过程老板都看到了,面露惊喜。出了电梯,老板问我,助理招到没有?我摇头。老板兴奋地说:“我看这个开电梯的小伙子不错。这些天我多次留意过他,如此敬业,难能可贵。如果他愿意,我将乐意让他成为公司正式的一员。”
  小伙子成了我的同事。他姓郝,是大学生,学工商管理,现在是公司物流部经理。
  (选自《天津工人报》2009年10月21日)
  赏析
  曾记得80后们一度因被定义为垮掉的一代而成为社会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早已被澄清,但对少年成长的关切却几乎一直是文艺作品着力表现的内容之一。本文作者通过层层渲染,自然对比,塑造了一位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典型形象,并通过他的言行、神态,以及他令人惊叹的表现,巧妙地诠释了青春、阳光的真正内涵——自信、乐观、自强、拼搏、踏实和富有才华。
  三、苍老而年轻的歌声
  □徐 芳
  那日睡得早。朦胧中听到一曲遥远的歌,歌声缥缈,似乎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很远很远的过去,猎猎而来。它挟带着冬夜寒风的尖声,断续而持续地传递到了枕上,一直进入我酣沉的梦乡。第二天我一早起来,开窗,那歌声的余音,竟还在室内来来回回地回荡。原来是我临睡前开的音响忘关了。终于想不清那歌究竟是什么,我索性再把几近于无的音响声开大,捣腾了一会儿光碟,看了几十首歌名。至少,我可以肯定,那些都不是梦中所听到的旋律。听到非同寻常的动静,儿子从隔壁房间里跑来,又扭着腰、摇着胯,哼着他的《天空之城》走了。在扔下我之前,他一个劲儿地摇头,只说:“管不了!”
  
  我魂不守舍地出门,上班。这一日,我头脑昏昏的,似乎是一直在自己的脑袋里寻找着那首失踪的歌。众人笑,我也笑。众人不笑了,可我还在笑,直到有人用手肘顶我一下。
  我不能说,我在找一首歌吧?更不能说,我在找一首说不出歌名、也哼不出调子的歌吧?懵懵懂懂的这一日,我像喝了酒一样,脑门上的青筋在跳,五脏六腑倒像是腾空而去了。现实与幻想,做一处耍乐了,彼此泯灭了界限。
  晕乎着,疲惫着,我才走到了家门口。我突然就觉得气氛有些不同往常。一帮老头老太,围坐在花园里,像是开会,可只是稍微想了想,我又认为一定不是在开会。看他们扭着脖子,也扭着腰,一片白花花休闲的世界。
  歌声就在此间,随起随落——并不整齐划一而高亢。并且,我还突兀地看到,一个高耸的秃顶,让夕阳染得通红、血红。另一个拼命压住气管里的异声,竭力忍住咳嗽的老头,脸涨得像鸡冠,还可笑地摇晃着。
  那声音,就让我在刹那间张大了嘴巴,腮帮僵硬。这不正是我寻找的梦中的歌声吗?在高楼中间,在车水马龙的包围之中,那歌声显然没经过什么处理,也没受过什么训练,却亦葱亦茏,亦断亦续,浩浩荡荡。
  夜静静的,慢慢临近到我的身旁。一盏盏街灯和草地里的地灯,在楼下的某处,一起点亮了我至今还不知名的歌声。像民歌?那应该也是不很出名的民歌吧?我从未听到过呀。
  当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我已不再沉默于窃听麻雀归巢的私语;也不再眯着一双倦眼,寻找月亮投下来的模糊的影子;也不再长久地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机,为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事,默默流泪。这不由电波而传达的歌声,竟为我带来了热力,也带来了动力。于是,我想动一动,比如做操,还比如舞蹈。
  这苍老而年轻的歌声啊,让我的生活状态,由愁闷突变到惊异、欣喜,直至心花怒放。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嚼橄榄,真味久愈在。”
  (选自《新民晚报》2010年12月30日)
  赏析
  本文叙述了作者一次苦寻“失踪的歌”的心路历程。文章开篇就设置悬念——一曲遥远而缥缈的歌声深入心田,萦绕心头,令人困惑。儿子爱莫能助的表现,“我”的魂不守舍、懵懵懂懂的心理感受,层层烘托出“我”对歌声的痴迷、沉醉,执著与不舍,以及由此引起的无助、失落、烦闷、恍惚、疲惫的折磨。无意间,“白花花休闲的世界”让“我”欣喜若狂,原来一直魂牵梦萦,整日苦苦追寻的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生命的动力、快乐的源泉。
  
  强化练兵
  一、有些事你不必知道
  □郑 如
  他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拦住他:“新生必须要有档案材料才能报到。”
  他原名叫广习,父母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们好好学习。然而,对于身体不好、农活又重的父母来说,每学期30元的学费就是一笔巨款,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初二那年,孝顺懂事的他选择了辍学,出去打工。
  对于一个来自农村,中学也没读完,一直处于社会底层,辛辛苦苦打工的人来说,档案是什么,他一点概念都没有。
  于是,当他得知,没有档案不得录取的时候,便不假思索地对老师说:

作文周刊(中考版)2011年33期

作文周刊(中考版)的其它文章
展现个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