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要学海底捞

2011-12-29 00:00:00黄明胜
国际公关 2011年4期


  部分顾客对海底捞过于热情的态度有不适之感。很多环节靠人为掌控,不仅不利于规范企业,甚至可能会对企业造成损伤
  
  前段时间,我从“快书包”买了一本被炒得很热的《海底捞你学不会》。由于从海底捞内刊上摘选的小故事充斥其中,整本书欠缺一个学者应有的严谨和文字的厚重。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海底捞被推成管理创新的至爱品牌,而且精髓之处教不会、学不到。但在我看来,海底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
  海底捞成功的根基之一,在于大量来自农村且出身贫寒、学历不高的员工。也只有这一群体,才能在海底捞这种工作环境下长期干下去。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现今大多数企业而言,身处知识经济时代,这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先决条件。即便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岗位也需要高学历人才的加入。大多数企业已经进化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有什么必要向旧环境中的企业学习?
  再看海底捞著名的管理创新——“把人当人看”。平心而论,这不过是以人为本的底线。员工们之所以能衷心感念,在于其他火锅店或餐饮企业在员工关怀上做得实在太糟糕。要论“把人当人看”,中国企业应学习的楷模是谷歌、苹果这些国际公司。它们才是真正敬畏人性、敬畏人的创造力的组织。
  如果说海底捞对员工的人性化尚值得肯定,那么它的竞争哲学则可以鄙弃。《海底捞你学不会》中有大量生动的案例表明,海底捞对竞争对手抱有很大敌意,视“同行为冤家”为座右铭。杨小丽这种英雄式人物,就是以挤垮其他火锅店扬名的。对到店试吃、学习的其他同行,海底捞视为“最讨厌的顾客”。员工都具有高超而敏锐的“识别能力”,识破后会心里失衡,经常因为“见不得他们装孙子”而大打出手。虽然也有可能错在对方,但海底捞必然有值得反省之处。在今天,每个企业都应该重视产业友好度的打造,竞争观不能过于促狭。
  海底捞的信任授权备受推崇,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普通服务员都有给客户免单的权利。但遗憾的是,这也不过是假象。深入来看,海底捞的这种信任授权是典型的似是而非。《海底捞你学不会》中,就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海底捞在授权给采购主管后,是如何通过乔装打扮、暗中盯梢等工于心计的手段来对他们进行考验的故事。这种故事读来让人脊背发凉。如此授权信任,有何推广价值?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海底捞在制度、流程上有硬伤,很多环节靠人为掌控。这一现实不仅不利于规范企业,甚至可能会对企业造成损伤。以海底捞的免单或增值服务为例,由于标准匮乏,服务员普遍无所适从,完全靠个人的悟性和气魄。一些精明而大胆者,就会利用甚至滥用授权来赢取客户好感,从而打开晋升空间,这会对其他致力于在服务上尽心尽力的员工形成挤压。久而久之,甚至会成为积弊,造成人才的逆淘汰。很显然,这一点也没有必要学习。
  从品牌声誉打造的角度看,海底捞声誉支撑有些单薄,不够立体,卓越服务的比重过大。对于服务的过度追求,也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实质上,已经有部分顾客对海底捞过于热情的态度有不适之感。对于海底捞而言,在食品安全前后端的材质把控,对菜品的创新等,都应该追求领先,进而丰满整个品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