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士官教育中增加人文素质内容比例的几点原因

2011-12-29 00:00:00杨萌
考试周刊 2011年28期


  摘 要: 虽然士官教育和培训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士官院校往往专注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而鲜有涉及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将会影响整个士官教育的实效,以及学员的长远发展。本文认为,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军队核心文化竞争力、转变青年官兵兴趣爱好点等原因,理应在士官教育中适当增加人文素质内容的比例。
  关键词: 士官教育 人文素质 原因
  
  一、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二、在士官教育中增加人文素质内容比例的原因
  从目前情况来看,士官院校普遍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士官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以适应当前形势任务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原因如下。
  1.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体现革命军人先进性的需要。
  (1)增强青年士兵的综合素质
  军队是社会中精英和先进分子的集合,那么部队中的青年士兵在综合素质上就应当成为同龄人中的楷模,而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必须依赖于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重构,可以培养青年士兵“有所作为”的思想,“勇于探索”、“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不断提升他们的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其社会竞争力和认同度,体现出部队一分子的先进性,从而强化其使命意识。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变化,部队已经从单纯的社会人才使用部门变成了集使用和培养于一身的部门,为了保证为社会输出人才的质量,必须注重青年士兵人文素质的培养。部队的专业领域比较多,且大多数为部队所特有,与社会脱节较大。如果只注重士兵所从事岗位的技能培养,则是对士兵的未来长远发展一种不负责的表现。部队应当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使每一名走出军营的官兵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渴求之才,因此依靠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士兵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需求。
  (2)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配合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始终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使广大青年士兵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我军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威力,占领思想主阵地。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时效性差、内容简单重复、士兵抵触情绪强等诸多问题,导致开展这一工作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通过开展中国历史教育、革命史战争史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使学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对党的了解和认识,坚定“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理想信念。
  2.是坚定敢打必胜信念,提升军队核心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1)高技术武器装备必须与高素质人才相结合
  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软实力竞争,谁的文化更强势,谁就能从根本上击败对方。而二十一世纪各国军队之间的竞争,同样也是军队文化的竞争。军队文化的实力集中体现在军人的综合素质上,长期所提倡的武器装备、战术战法只是表象,军人的人文素质才是内涵;武器装备是赢得战争的重要因素,而人才则是决定性的因素。表里如一、高素质的人才必然会带来高新装备和战法创新,同时也可使现有武器装备发挥出最大作用。
  (2)人文素质高低的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强弱
  军队中的成员如果只知道暴力,而缺乏信仰,那么他们必然会在“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问题上彷徨。而树立信仰、坚定信仰并最终为信仰而战,则必须建立在拥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二战初期德军闪电战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高素质的德军官兵顽强的意志、坚决的执行力和密切的协同配合的基础上的。德国军人的高素质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其军校和普通院校的教育培养,西里西亚陆军军官学校甚至还开设有钢琴演奏课程。军人人文素质高,因而作战时坚决勇敢、不怕牺牲,这也是德国敢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可以为我军所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并且衍生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我国在宋代以前一直有着十分浓烈的尚武精神,后来虽然有所弱化,但存留下来的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在教育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弘扬“智、信、红、勇、严”、“精忠报国”、“忧国忧民”等精神,不断激化学员的军人意识,强化军人自豪感。
  3.是弘扬主旋律文化,转变青年士兵兴趣爱好点的需要。
  当今社会上的青年的兴趣点大多集中在体育、休闲、娱乐和社交上。青年士兵在入伍前,必然经历过这些,部队非在真空之中,在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同时难免会受到影响,一些内容既不健康向上,又不利于安全稳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转变这一状况,将青年士兵的兴趣转变到此。人文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具有涵盖面广、兴趣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如果能将青年学员的兴趣爱好吸引到人文素质上来,就必然会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此消彼长,也会降低部队的管理压力。士官学员是部队的骨干,回到部队以后,个人的兴趣爱好会成为被效仿的对象,也就是可以起到一传十、十传百的种子作用。可以说,如果在培养学员人文素质兴趣上下足了功夫,并且取得了实际效果,在日后也就完全可以取得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结语
  士官教育是一个综合体系,是应该注重某一方面技能的传授,还是注重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我认为应该是后者,除上述详述的原因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受部队任务、条件、时间、技术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并非所有专业技能都可以教授;人文知识是核心竞争力,属于“道”的范畴,而技能是“术”和“技”的范畴,显然“道”更胜一筹;人文素质教育提倡自学,变相地培养了青年士兵开展学习的能力,掌握了学习能力就等于掌握住了未来成功的钥匙。因此,在士官教育中理应增加人文素质内容比例。
  
  参考文献:
  [1]栾保红,何瑾,柏汇崧.浅谈加强士官学员的人文素质教育[J].基层后勤研究,2007,(5).
  [2]孙银玉.军校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