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随着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后,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对人才培养也愈发重要,特别是紧缺型人才及全方面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的需求。如今在高校中普遍尝试及已经建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愈发受社会各界的肯定,并极大程度上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旨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基础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应用于广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本文拟在阐述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二外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从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位一体的方面,揭示其内在的“同”与“异”,以教学理念改革为导向,加上第二外语教学现状调查作为数据支撑,提出相应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双语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性
十一届人大会议开幕之际,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在2011年将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对全面加强人才工作首要定义于“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如今,我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单语人才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这就要求高等教学校教育对英语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从应用型人才到双语复合型人才的跨越。
一、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复合型人才培养顺应着世界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指的是在新的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模式。双语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对外语人才尝试开设的新的培养方向,即增加第二外语的技能培养。如英语+二外(日语、德语、法语、俄语或其他语种),这类培养模式不仅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例如使在独资与合资企业就业的学生能具备除英语外的第二、第三外语基本能力,在科研场所使用多语进行文献翻译的技能等。这些都促使了英语专业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前进行第二外语学习的必要性。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各高校英语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也陆续为社会输送了不少复合型人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但能够胜任两种语言所涉及的工作,而且能有效地处理两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这样的毕业生才是双语复合型人才,是口径宽、适应性强、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1.第二外语的受重视程度差,二外是考查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太大的压力。2.部分学生对二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足够的积极性。3.教育模式老化,教学方法单一。在高等教育教学目标指导下,我们在培养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二外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学校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硬软件投入数量质量未达标,造成学习环境与学生学习不平衡发展,教学设施陈旧、教材老化、教学任务与课时比例不协调等问题日益突出,课堂教学超负荷运行。
2.师资力量不过硬,造成语言的“负迁移”,未能从各方面给予学生高质量的教育。对于我国现存的二外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定,部分教师难以把握时间与成效的比例,而这主要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外语学习及交际能力,将教学方法束缚于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无法使自己所讲的内容做到最大效用化。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匮乏,导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自主创新等。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宰课堂,而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的角色,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二外教学中,由于语言学习的抽象性、语法词汇的混淆性,阻碍了学生智力、情感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
1.加强学校教育理念及硬件投入。
教育,从狭义方面来说,主要指的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作为提供资源的平台,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需给予二外教学支持与肯定。学校首先做到从理念上的转变。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新时期的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五个方面要求,即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及较高的素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合市场经济需求及国际交流需要。第二外语教学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新技能,正是外语人才“较高的素质”培养的关键所在。二外教学不仅为专业的拓展及深化搭建了桥梁,而且在文化交叉学习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双语人才教学理念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上,在于打破陈旧的教学理论,清晰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外语知识及文化交叉学科,学校应在教学思想上突破单纯的双外语理论学习,确定以理论支撑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实施理论加实践的培养模式,例如在课余时间多与外校人才进行教学沟通并开展双语人才专题讲座;在校园内开展双语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学院开展以双语教学为主题的课题小组,让学生在研究双语现状的同时能自我激励等,营造一个利于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活跃氛围。
此外,还需加强硬件设施投入,改进教学设施。创新型教学模式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对传统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实现课堂讲授和辅导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强调个性化与自主化学习。现代外语教学中最流行的投影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优点在于它将过去的电视、图片、幻灯教学集中到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大屏幕教学和课件教学中。同时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表、图像、动画、等形式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精美的课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强化二外教师跨文化意识。
作为两种语言的交叉与渗透,这就要求双外语教学模式中二外老师的语言应用能力及导出水平。教师能启发性地让学生正确地从第一外语语言习惯向第二外语认知过程中的迁移。做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例如上进心、勤奋等,这对掌握另一门外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双语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首要必须强化师资力量,“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只有充分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修养,多文化转化能力,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对二外及其文化的内在兴趣,并加深他们对其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双向互动教学环境。
3.改革教学手法,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存在各类差异,无论是对生理素质还是心理素质而言,这些不同的差异对外语学习影响都极为重要。例如在听、说、读、写方面,有的学生应试较强,但口语及听力稍弱,而有的学生则相反。如此一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放置一起进行语言教学,必然会导致一些滞后性。这就呼吁学校及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如果说集体教学是基础,那分层教学必然会给不同特质的学生带来提高。所谓的分层教学指的就是从学生本身实际出发,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不同侧重点教育,为其设置分层目标与共同目标,让他们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有与他人共同的标准和各自的标准。例如在法语教学中,在他们能把握基本语法结构的共同目标基础上,对擅长听力口语的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侧重教育,对翻译笔试等占有优势的学生可以进行翻译等方面的侧重教育,尽量做到扬长避短,最大优势地培养。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以武汉理工大学41名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课外学习二外的情况,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并非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简言之,学习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是灌输性教学。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学习知识,这样培养的学生不可能具备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不可能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不利于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扩展信息量及信息的储备。所以高校双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型飞跃,将内部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协调起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应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安排适当的策略介绍,训练和应用的活动,组织课堂活动的开展,保证计划的实施。在对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外语课程本身自然产生的生疏感和对最终成果的模糊认识及信心不强,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因此,教师必须担负起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必须参与到策略指导、内容推荐、结果评估的三个环节中去。
其次,学生自主学习不能是简单的个人的独自学习,必须在师生、生生之间和学生与媒体虚拟交际者之间的互动中得以实现。学生要想从自身出发,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就要在合作中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解决自身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巧等各方面的帮助,但同时学生也应该养成主动寻求教师和同学们帮助的习惯。
由此可见,国内高校目前对第二外语教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然而,依据学校、教师、学生之间三位一体的内在关联,从学习氛围的环境培养,教师自己素质的提升,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等各方面,能逐步使第二外语教学在高校中的教学质量呈现螺旋状上升趋势。这对于培养双语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为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输送大批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西萍,杨萌,艾芳.英语专业二外教学模式探索[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5).
[2]王凤兰.大连浅谈第二外语教学的意义和特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
[3]王玉文,张祝祥.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6).
[4]吴宝贵.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胡志仙,施万里.浅谈分层教学在第二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
[6]卜剑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双语教学之探讨——以英日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