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2011-12-29 00:00:00周义义
考试周刊 2011年28期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现状,探寻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进一步提出武术教学改革的热点,明确武术教改的重要性。
  关键词: 学校体育课 武术教学 研究现状
  
  一、武术进入学校的历史
  早在中华民国时期,武术即作为一项运动引入学校教育。在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的“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则致社会个人积弱愈甚”影响下,社会纷纷提倡技击,振起尚武精神。一些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或开展课外武活动。1915年4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联合会”上,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1]至此,中华武术正式进入学校。在进入抗战后,学校武术开始滑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6年,武术被列入《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使学校的武术教育机制列入了正常的轨道。国务委员李铁映曾多次指出:“要把武术列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课。[1]武术是国宝,每个学生都应学会一种拳、一种器械。”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其中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要求。这表明“武术”在体育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国家已意识到武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由于武术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因此武术始终在学校体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在学校体育课中开展武术教学必要性的研究
  李旺华等人认为,武术在几千年的文化进程中,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研究和创造,已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和作用,它不仅具有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地锻炼人、培养人的方法和神奇的健身和攻防效果,而且含有精深的哲学思想,与多种文化形式有着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所以从全面发展的、历史的和民族的观点来看,必须加强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开展。武术要走向世界,必须立足中国,而教育则是根本。武术有必要在学校武术中开展。[2]
  宿继刚同样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造就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文章对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术文化有助于弥补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中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使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进行。[3]
  艾文也指出,武术中富涵的武德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有利于其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传统美德的传承,时代的变迁赋予传统武德新的内容,现代武德教学应注意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创建教学情境,武德教学应寓于实践当中。[4]耿莺的研究认为,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武术项目,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他们坚强的性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5]李刚探讨了学校武术在武术运动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使命,并进一步阐明学校武术更好的开展可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6]
  以上研究者阐明的观点表明,武术无论是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武术自身富涵的武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件生动、直观、形象的“工具”。
  三、在学校体育课中武术教学的研究现状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针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进行的研究。在这类研究中,学者们一致的观点是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开展得不好。有的研究结合当地的实际调查,具体指出了学校武术课开展不佳的原因所在;有的研究还同时针对原因,提出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利于武术课开展的建议。
  (一)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武立兵的研究指出,从今天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学校武术教育正在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但无人教,无人学。文中还引用了邱丕相教授的话:“有多少体育教师按照以前的大纲,如今的课程标准实施武术教学?其中又有多少教师能够胜任武术教学?武术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对武术教学的反映怎样?学校武术已经给武术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那就是,学校武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邱丕相教授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已成为武术教育者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话题。[7]
  不同地域的报道显示出不同地域的学者对学校武术教学的担忧。有报道表明,陕西省基本能按照大纲完成武术课教学的几个小学校,是因为体育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武术训练,而绝大多数不能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武术教学任务的学校,其主要原因则是在于没有武术技术水平相当的教师,学生无兴趣学习。[8]江西省学校武术教学则存在着师资缺乏、课时少、竞赛少等方面的原因。[9]吴建军的报道表明,武术教材简单、陈旧,师资薄弱,学生缺乏武术基础,教学时间少,是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段全伟等的研究表明,中学武术课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1)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没有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2)教学内容属累积灌输所得;3)缺乏适宜的武术教学方法;4)缺少基本动作、组合动作练习方式,直接进入套路教学。[11]韩林认为徐州地区中学武术课教学存在主要困难是,学生基础差,传统应试教育对武术的影响;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条件设施不足,教师缺乏热情。[12]刘逢翔等指出,武术师资缺乏,学校领导不重视,武术器械缺乏,以及武术教学时数较少等因素是影响山东省城镇中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主要因素。[13]
  (二)改进武术教学的对策
  蔡仲林教授认为,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校又是推广、发展、普及武术的重要阵地,并指出武术教学研究今后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体制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14]
  吴建军认为,编好教材,多渠道培养提高武术师资,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武术知识技能是当务之急。[10]田芳兵认为,中学体育教师应加强对武术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中学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武术教学素养,通过在职进修等途径全面提高武术教学“业务能力”。[15]原《中华武术》主编昌沧认为,从全面深入地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考虑,从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考虑,都应在中、小学优先推广中华武术,并指出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打破专业或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路,让教材简明易学,富有浓郁的趣味性,但不能体操化或戏剧化。[16]段全伟等针对问题提出:(1)抓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产生愉快学习情绪;(2)抓基本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的解决办法。[11]李朝旭等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学校在武术课教学中,应把培养练武健身作为需要掌握的“特长”来对待,并将武德教育融入其中,树立良好武风,提倡新型“师徒”关系,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加大改革力度,扩充、调整武术教学内容,增加学习时数,开设武术技术课和文化理论课,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将武术设立为体育达标考试的项目之一。[17]
  吕韶钧等提出,要科学规范学校武术课程的教材体系,使学校武术工作能够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18]汪晓鸣等认为,武术套路兼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和娱乐观赏四个功能,尤其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变化锻炼身心,对学生体育达标也有重要意义,但武术套路在学校群众性体育推广上尚不普及,此文从问卷调查所掌握的数据入手,分析影响武术套路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一些可以尝试的建议:合理选择武术套路;以点带面,加强宣传;武术与音、美学相结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因材施教。[19]
  
  陈雁飞认为,学校武术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武术逐步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武术自身也需要改革和调整,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加快与奥林匹克文化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我们应思考学校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点,以便更有效地积极开展迎合奥林匹克精神和学校武术教育,这是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和重要保证。[20]颜世亮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学校武术的现状,阐述了传统武术应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原因,认为传统武术走学校体育之路,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1]
  韩林提出的对策有: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项目,扩大影响,形成习武氛围;加大武术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武术教学水平;健全组织机构,开展各级武术竞赛活动。[12]刘逢翔等针对问题提出转换授课方式,加强师资培训,增加考核制度,健全监督机制等对策,以促进中学武术教学的全面落实和顺利开展。[22]徐培兴通过对浙江省42所中学的173位体育教师和350名大中专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中学武术教学很不规范,经分析提出对中学武术教学的领导、管理、评估、大力宣传武术运动等对策,以此来改变中学武术教学状况。[23]
  从上述文献资料来看,学校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体制、教材、教师武术教学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有的研究者还提出了试图找寻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结合点来开展武术教育。
  四、结语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校武术研究涉及到武术课程、教学、武德教育等领域。从研究的主要内容上看,主要是教学内容改革、武术教材改革、武术教学方法改革、武术文化传承及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等内容。研究方法上主要是综述分析、调查研究,方法较为合理,但缺乏微观的实证研究。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课中武术教学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系统,如何真正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通过武术教学传递给中小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第1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7,395.
  [2]李旺华,陈理标等.武术在学校开展必要性之研究[J].体育师友,2001,(3):35-36.
  [3]宿继刚.浅析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J].搏击(学术版),2004,(02):64-66.
  [4]艾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03):81-83.
  [5]耿莺.试论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J],搏击(学术版),2004,(05):71-72.
  [6]李刚.刍议学校武术在武术运动发展中的功效[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06):67-68.
  [7]武立兵.关注:学校武术“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J].博击(学术版),2004,(03)1.
  [8]刘亚平.培育武术奇芭——陕西省中小学武术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湖北体育科技,1999,(03):102-104.
  [9]龚良新,易子斌.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03):156-158.
  [10]吴建军.对学校武术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77-79.
  [11]段全伟,胡玲等.中学生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02,1,14.
  [12]韩林.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76-77.
  [13][22]刘逢翔,郭庆平.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42.
  [14]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2):9-12.
  [15]田芳兵.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130-131.
  [16]昌沧.武术进中小学难在哪[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16-117.
  [17]李朝旭,李宏云.珠江三角洲地区学校武术开展情况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4,(04):556-558.
  [18]吕韶钧,彭芳.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04):54-58.
  [19]汪晓鸣,周智君.影响武术套路在学校群体活动中推广的因素[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2):78-80.
  [20]陈雁飞.试论开展融合奥林匹克精神的学校武术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5,(08):41-43.
  [21]颜世亮,王兴臣.关于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思考[J].搏击(学术版),2005,(01):38-39.
  [23]徐培兴.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6:46-48.
  
  2011年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编号:Wyk1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