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方面,旧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时代要求,因此我们急切地需要寻找出一种更加新颖且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各式各样的外语课外活动的组织有利于营造外语课外学习氛围,对促进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作者结合外语课外活动的作用、开展外语课外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自己多年指导校园英语课外活动的经验对高校外语课外活动的开展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外语课外活动 基本原则 开展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范畴,是培养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等教育。要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时代的要求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发展。高职高专外语教育是培养专门技术性人才的高等外语教育,旨在训练其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外语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局面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市场的国际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求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从过去的“专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的趋势。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外语功底,而且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所以现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成了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主流。然而,这对外语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无疑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为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迎接新形势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挑战,高职高专外语教学必须得调整培养目标。但如何才能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呢?介于学生薄弱的外语基础和较差的自主学习性,我们提出开展更多的外语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以下将以明达学院为例对外语课外活动的作用、开展模式及成效展开探讨。
一、外语课外活动的作用
课外活动是指不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约束的,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的交际活动。外语课外活动则更强调其中外语的参与性,它主要以开展各种外语活动为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际运用外语的机会。可以看作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实现外语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上语言实践的广度与密度的有效途径。外语课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英语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外语课外活动更有利于发展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和外语课堂教学在实现英语应用目标上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外语课外活动是在老师引导、学生自愿的原则上组织起来的各种小组、协会和个别活动,因此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在外语课外活动中,学生对各种渠道的信息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这就为他们展示个性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开展外语课外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所以外语课外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可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验良好的学习情感,且开发学习者学习的潜能。根据高职高专外语教育的目标、高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外语课外活动的特点,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外语课外活动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自愿性原则
在组织课外活动时,一方面要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争取吸收更多的学生参加,特别要重视吸收非外语专业同学参加课外活动,调动他们潜在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就鼓励他带领大家唱外语歌;对于外语书写工整的学生,鼓励他参加外语写作小组。通过这种形式,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愉快地参加外语课外活动。
2.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学生是外语课外活动的主人。教师和有关辅导人员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不包办代替。在学生遇到困难或不能有效开展活动时,教师的指导变得非常必要。教师主要在活动组织方法、活动成果表述方式上给予指导,对具体的活动过程不宜介入太多,否则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
3.活动性的原则
高职外语课外活动的开展就要注意外语认识活动与外语运用实践活动的结合,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做到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密切联系实际,注重运用,把外语课外活动组织成学生进行外语活动的过程。
4.符合学生年龄和个别特征的原则
外语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能为学生理解、胜任,同一性质的活动在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同一年级也考虑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不强求一律。对有特殊外语才能的学生,可由有专长的教师着意指导,使之获得进一步发展。
5.分类指导的原则
外语教育的要旨在于它要求每个学生掌握生活、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要的语言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按兴趣、能力和志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对待,使他们在合适的方向上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热闹”的活动结束并不意味着课外活动全过程的结束。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性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有互评。评价的方面可以包括语言运用、资料搜集整合、小组协作,给予优胜者、进步者一定奖励。同时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以利进步。评价过程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因此,外语课外活动不仅要关心“优秀生”的成长,而且应注意加强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分类指导,培养其爱外语、学外语、用外语的意识。
6.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各地经济和文化状况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有利条件,因地、因校制宜。
三、外语课外活动开展模式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高校外语课外活动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结合过去五年的经验积累,我认为高校外语课外活动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模式开展,以达到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的目的。
1.外语角
以我院为例,每周一次的英、日语角活动开始于学期初,一直延续到该学期期末考试周的前两周。外语角可以作为一种贯穿全学年的常设性英语课外活动,也是特色活动。英语角活动主要由我校的外教负责开展。我校外校每周会围绕一个主题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通过与外教的正面接触,提高了自信心,有利于促进英语听说水平,并在同时也能带动学校学习英语的氛围。与此同时,外教也尝试在活动中插入一些新颖的游戏,如愚人节整人游戏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语言交流环境,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锻炼口语,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从中也能了解更多外国文化。
2.外语各类竞赛活动
以我院为例,外语文化节算是历年来学院外语课外活动的一个传统活动。通过初赛和决赛的双重甄选,使得全校范围内爱好外语而又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节目形式也很多样,如有深情款款的外文诗歌朗诵、有热情激昂或感人至深的外文歌曲、幽默诙谐的外语小品和话剧等。而通过整个活动的精心准备过程里出现的多次智慧碰撞,老师与学生在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方面都有了提高。
外文歌曲大赛和外文诗歌朗诵大赛等竞赛活动的举办对改进学生的外语发音、训练外语口语有很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在组织这些活动的报名、初选、决选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外语,在学习和练习与英语相关的内容时积极性有明显的增强,在课堂和课后的讨论也更为主动和活跃。与过去相比,一些积极参与的学生在听、说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并且对外语学习有了更多的热情、勇气和信心。
3.针对学习西方文化的各类活动
圣诞节晚会是我院每年的特色活动,包括很多传统项目,如学唱圣诞歌、交换贺卡等;为了增加活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还可以组织万圣节晚会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可以使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媒介搜集西方节日的信息,从节日的起源、象征物、传说和食物等方面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
4.外文作品欣赏
让学生欣赏与他们知识层次相当的电影、电视、影碟、录像带、录音带、文学作品、歌曲等内容中的外语故事、教学节目、诗歌、小说等,也要求学生在家时自觉进行视听训练。
5.实景摸拟
创造真实情景,让学生进入特定角色进行外语交际活动。例如:我院的商务英语谈判室,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商务英语实景模拟平台。
6.校园广播
利用中午、下午课外活动及晚饭时间,让语音比较纯正、语速比较流利的学生用英语广播。内容有:大小新闻、民风民俗、诗歌、笑话、幽默、绕口令、听力材料、故事、歌曲等。
7.办报
可以包括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内容包括:背景知识、词汇辨异、惯用语范例、对话、学习英语方法及体会、校园新闻、时事、故事、名言、谜语、幽默、名人轶事、漫画等。让学生组稿、写稿、抄稿、画画,要求内容丰富有趣,布局新颖醒目,版面图文并茂。
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切地了解到,在深入探索和实施外语教改方法的同时认真地组织好校园外语课外活动,确实起到了促进教学、增强校园外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校园外语课外活动以其自然、宽松、真实和情景交融的语言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的、重要的补充;它是外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运用和深化。因此,我们要引导与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好这类活动,学以致用,真正地帮助他们提高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平,蒋虹.论课内外教学活动优势互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5).
[2]胡文芝.课外活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
[3]李淑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与实践研究论坛,2009.6.
[4]徐小贞.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创造习得环境[J].外语界,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