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练习的细

2011-12-29 00:00:00陈华
考试周刊 2011年28期


  摘 要: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除了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本文着眼练习前后的各个细节问题,从目标、环境、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良好习惯 可持续发展 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的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长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认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学习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教师如果能着眼练习前后的各个细节问题,在练习前让学生明确目标,练习时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练习后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并持之以恒地训练,最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目标趋动,让学生动力十足
  心理学中有一个“篮球架效应”,如果篮球架太高,没有人能够得着,就没有人会喜爱这项运动了;如果篮球架太低,谁都可以随随便便“百发百中”,那也没有意思。“跳一跳,够得着”才是最有吸引力的高度。这一规律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给学生树立的学习目标要让他们力所能及,针对不同的学生,目标可以区别对待,并不断提高目标要求。
  比如,学习中学生要经常进行独立练习。在练习之前,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率要提出一定的要求。不同的学生,要求可以不同,这就相当于给学生一个篮球架,让他们尽全力去投篮。教师还可以让每个孩子给自己设立一个擂台,记录自己在练习中连续获得满分的次数,鼓励学生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用这样的方式,可激励学生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无论用何种方式,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都要让他们明确自己要达到的要求,他们才会有动力,才会让他们的注意力达到最好的状态,思维达到最活跃的程度,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创设环境,让学生心绪稳定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环境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由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不同社会环境,会造成个体的心理的差异。
  在练习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物质层面的。教室里的环境卫生与否,舒适与否,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试想,在一个卫生条件很差的课桌上,学生写的作业能够干净整齐吗?教室中有难闻的异味,学生能安心学习吗?第二,是精神层面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中,如果学风良好,学生在完成练习时,秩序井然,教室里安安静静,每个孩子都认认真真,有着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就是一种享受。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的工作要很细致。例如,课前要督促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品,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调整好学生的情境状态等,让学生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就准备充分,精力充沛。这样学生才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方法指导,让学生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方能应对自如。有一条心理学规律叫做“预防针效应”,顾名思义,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防患于未然,防胜于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审题的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已修与未修的长度之比是2:5,未修的长度比已修的长度多600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第一遍审题,了解大概意思;第二遍审题,思考要注意什么问题,例如,把谁看成单位“1”,每个数量对应的分率是多少;第三遍审题,思考解题的策略。此题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全长”与“5份”是不对应的,为了让学生学会仔细分析问题,还可以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分析。在课堂的训练中,三思而后行,不仅要说到,而且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明确审题的方法。
  学生做计算题,要提高正确率,首先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其次是要依赖于检查和验算。检验的方法应加以指导。比如,可以遮住答案再算一遍,也可以用逆运算来进行验算,还可以用不同的算法来验算。解决问题的结果也是可以进行检验的,将得出的结果代入到原题中,看是否符合题意,是最有效的方法。检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每一道题,该怎样验算,用何种方法验算是最有效的。这些细节,都要对学生加以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恰当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
  有针对性的、及时的、积极的或是发展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就动机。在学生付出努力,并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赞扬,让他们的心理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可以起到自我强化的作用,使他们追求更高的成就。
  例如:一个分析和理解能力都很欠缺的学生,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在练习中,可以看到他用铅笔在题目中圈圈点点的痕迹。这时,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赞扬了他:“这个同学从题目中的关键字入手,审题非常认真,而且很讲究方法,因此他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果不在题目中圈点,而是把关键词摘录在草稿纸上,就更美观了。”
  当然,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在课堂上适当地表扬之外,还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评语。年级越高,这种评价越有效果。还可以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选择何种方法来评价,要视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定。
  五、持之以恒,让学生坚定不移
  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重复和不断地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学习习惯的养成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科学家论证过,一般一个习惯的养成只要坚持21次以上,就会变成一个人的习惯,就会习惯性地坚持下去。要想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养成重视习惯培养的教学行为习惯,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即使是学生的缺点反复出现,也要坚持下去。假若教师自身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学生怎么可能会有稳定的表现呢?如此,良好习惯的养成便成为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培养习惯,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细节入手,让学生在细节中学会细致,学会细心,学会认真,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郑小兰编著.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1.1.
  [2]肖锋编著.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1.
  [3]郝经春主编.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