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别

2011-12-29 00:00:00李琪
考试周刊 2011年28期


  摘 要: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及典故(allusions)等。英汉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异常丰富。为了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习语时,译者应当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含的文化内涵,视具体情况,或英汉对译,或文外加注,或另添字词。本文从多方面比较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列举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直译多适用于文化信息完全或部分对应的英汉习语翻译,而意译多用于无对应关系的习语。
  关键词: 英汉习语 翻译 文化差异
  
  在汉语和英文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习语蕴涵着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信息,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然而,由于两种文化体系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汉英习语在意义和表现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探究其渊源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中西语言的不同和进行正确的翻译,而且能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别
  (一)历史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别。
  历史和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国的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命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这样,汉语中就有“破釜沉舟”之说。在英国历史上,不列颠曾被罗马人占领近四百年,罗马文化给英国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这样,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同样,英汉语言中也有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得非所求),“an 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二)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别。
  英汉习俗差别是多方面的。英文里fruit(水果)一词来自很早以前的拉丁文里的动词“享受”。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香蕉、苹果、橘子、樱桃、桃子或葡萄等水果放在果盘里看起来都十分吸引人。因此,有关水果的俗语往往是具有一种肯定和完善的含义,例如:peaches and cream。大家知道peaches就是桃子,cream是指奶油。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有人可能会问:桃子和奶油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西方人在吃水果时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实际上,西方人吃很多东西都喜欢和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就意味着完美无缺。
  (三)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而大不列颠岛多雨多雾的气候特点也产生了许多英语习语,如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样正确)。在这里,下雨是正常的,不下雨反而反常。另外,雨过天晴,天空会格外美: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这条习语告诉人们:困难过去,胜利就会到来。再如英国人在说“我不太舒服”的时候,经常会用:under the weather,这是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导致的其岛内天气多变,而中文中则无这一说法。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后来因为这个习语用的人多,表达力强,就从海上走上了岸,表示人的其他活动: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头工作)等。比喻某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除了有“花钱如流水”以外,更正规的表达是“挥金如土”。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习语,如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四)价值取向不同。
  价值取向也表现在习语上。对于一种品质或者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例如,“谦虚”被我们中国人认为是一种美德。汉语中有许多有关谦虚的习语,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而“自知之明”则是对谦虚这一美德的赞颂。此类习语反映了谦虚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国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注重个人行为、个人成就的获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价值取向。西方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谦虚”被认为是“自信”的反义词,在许多英语习语中,对“自谦”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然而这样的习语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很难理解的。
  思维方式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上。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狗的贬义形象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翻译必须“忠实”,这是共识。但是,“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如果斤斤计较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因“隔阂”而不“合格”。译文的语言表达如果连“贯通”都做不到,读者还怎么去“融会”?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但由于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有时如完整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其结果往往是引起理解上的错误,这时就需要“意译”,即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
  
  (一)直译——实际意义与表现形式相同或相似。
  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因此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英语成语中有不少在比喻上和汉语成语十分相似,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些相似的汉语成语来翻译,比如说:
  pull sb.’s chestnut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两鸟
  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竹篮打水一场空
  另有一些英语习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有着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在这类成语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例如: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
  tower of ivory象牙塔——比喻世外桃源
  Sphinx’s riddle斯芬克司之谜——比喻难解之谜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比喻假慈悲
  直译不仅有利于避免歧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丰富语汇。但是,这样做有个前提的,那就是不能过分影响理解。在直译很难达意时怎么办呢?那就使用意译。
  (二)意译——实际意义相似,表现形式不同。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如果直译影响了理解,就得改用意译,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当然,“直译”、“意译”也只是为了方便分类而武断的粗线条概念,理解还是因人而异的,也有一些介乎两者之间的情况。如谚语“Bury the hatchet”,如果译成“埋葬战斧”,容易让人联想到中文的“飞鸟尽,良弓藏”或者是“刀枪入库”,因而理解成抛弃功臣或和平麻痹。但实际上是交战双方偃旗息鼓的意思。又如英文妙语“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the tough gets going.”原意为:当前途变得艰难,才能从困难中得到磨炼。两处所用“going”和“tough”不仅词性分别不同,意思也不尽相同,还是意译成“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来得生动达意。
  有些汉语习语带有很浓的中国文化色彩,在翻译时,如若按照字面直译,会让英美读者感到十分费解。因此,简洁的意译更容易为读者接受,例如:三国典故里有“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习语,如果直接译为“give one’s enemy a wife and lose one’s soldiers as well.”可能令人费解,因此可改译为“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 gain”。
  以上此例算是“直译”还是“意译”?既相当“直接”又准确“达意”。只是对原句的情景稍作变通而已。真正从事翻译实践的高手似乎很少受制于理论束缚。最终的翻译质量还是落实在双语基本功上;而无论直译、意译还是有机结合,美感效果也是见仁见智的。
  (三)直译、意译之外——字面意义相同,隐含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互译。
  有些习语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难尽人意的,就得想想其它办法解题。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习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造成了英汉习语中众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译者应当充分了解习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配合正确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2]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报,2002,2.
  [3]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11),2.
  [4]Translating Cultur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5]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6]梁爱民.汉英习语语言文化渊源新探[J].山东外语教学,2003,6.
  [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
  [8]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
  [9]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
  [10]陆健龄.英语习语的来源与文化[J].河池师专学院院报,20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