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蓝色国土”教

2011-12-29 00:00:00雍树墅
考试周刊 2011年35期


  摘 要: 高校国防教育中“蓝色国土”教育的不足,既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又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中国海洋形势面临的挑战使“蓝色国土”教育刻不容缓。当前,应加强“蓝色国土”历史与国情教育,树立崇高的历史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蓝色国土”知识技能教育,为国家科技争先和多出人才服务;充分发挥海军部队资源优势,努力推动高校国防教育深入开展。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 “蓝色国土”教育 三个方面
  
  国防教育事关国家荣辱兴衰和生死存亡。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关键手段,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中“蓝色国土”教育并不突出。结合当今国家安全形势和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加强“蓝色国土”的教育,刻不容缓。
  “蓝色国土”又称海洋国土,是一个沿海国家的内水、领海和管辖海域的形象统称。管辖海域包括领海以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历史性海域或传统海疆等。除内水和领海与陆地领土一样享有完全排外的完整主权外,其他管辖海域仅享有部分主权权益。中国的“蓝色国土”包括渤海全部,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台湾岛的周边海域及国际海底区域的一部分,总面积约近300万平方千米,相当我们陆地领土面积的30%。“蓝色国土”较多出现于科普读物或文学作品中,它与国家领土或领海的法律地位不同。
  国防教育对“蓝色国土”教育的不足,既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又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根据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只有不到10%能说出我国海域国土为300多万平方千米。许多大学生根本不清楚领海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的教育失误,如中学地理教育一再被轻视和缩减,而其中有关海洋的课程又一减再减。中学分科,大学细分专业,使学生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我国地理缺乏基本的了解。还有人文教育在此方面的混乱甚至误导也削弱了“蓝色国土”教育的效果。例如,高中语文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说:“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其中“九百六十万平方”有严重错误,其后也没有任何附加解释。类似的说法在正规的教材中并不鲜见。还有,就是海洋教育手段的单调,把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课程弄得枯燥无味。
  其次,中国海洋形势面临的挑战使“蓝色国土”教育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和周边一些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存在争端。黄海的主要问题是中朝、中韩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东海的主要问题有中日钓鱼岛主权、大陆架划界问题,中日、中韩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南海的主要题包括岛礁主权争端和海域划界,以及历史性捕鱼权等问题。随着我国管辖海域范围的扩大,海域划界的潜在矛盾表面化,岛屿主权和资源争端更加尖锐复杂。我国海域内的争端复杂性不仅在于涉及的有关国家多,而且每个具体区域的分歧内容也不同。有的是岛屿主权问题,有的是海岸线划分依据问题,有的是领海距离问题,有的是专属经济区的范围问题;有些地区是双边纷争,有些区域则是多边纷争。希望通过一揽子计划解决该地区的分界问题是不可能的。而各周边有关国家对我国“蓝色国上”的争夺一刻也未停止。保卫“蓝色国土”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高校学生是国家群体中思维最活跃的群体,是知识最密集和情感最丰富的群体。通过在高校开展“蓝色国土”教育,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全体国民海洋意识的形成,对于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完整,维护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战略,非常必要。
  为有效加强“蓝色国土”教育,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加强“蓝色国土”历史与国情教育,树立崇高的历史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蓝色国土”教育,要让青年大学生弄清中国“蓝色国土”的历史与国情。中国向海洋挺进始于南宋时期,当时的船队控制了中国海东部;元朝时期,进而取得在南中国海的优势。明初,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战船进入并巡航于印度洋,以显示其海上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在短暂的一段时间,中国的海上军事影响力波及从日本至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导致了闭关锁国,国力日渐式微。而西方列强大肆向海外扩张掠夺,他们凭借着坚船利炮逐渐轰开了中国的海上大门。20世纪海上争夺空前激烈,海洋战事频繁发生。20世纪前50年发生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50多年里,海上战争几乎从未间断。世纪之交,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海洋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地。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已由过去的争夺军事目标、战略要地和海峡通道为主变为以争夺经济利益、岛屿、海洋资源为主。由过去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的争夺,变为广大沿海国家竞相参与。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及划界谈判,世界性瓜分陆地将告结束,争夺权益的斗争已经转向海洋。沿海国家管辖水域的大幅度扩展,公海面积的缩小,既是各国对海洋权益争夺与斗争的结果,又加剧了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海洋斗争日益尖锐、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在21世纪必将形成新的高潮。高校“蓝色国土”教育,必须基于这个历史出发点。
  从现实的国情看,21世纪的中国将面临两大棘手问题。一是台湾问题,二是南沙问题。世纪之交,南沙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南沙已有40个岛礁被3个国家占有,8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被5个国家瓜分。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沙战略目标趋向务实,表面主权之争已转为实际的经济掠夺。南沙面临着岛礁占领多元化、海域瓜分合法化、资源开发国际化、军事斗争复杂化的严峻形势。由于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南海周边国家纷纷与世界大国联合,大量抢夺、瓜分南沙矿产、油气、渔业等资源。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划归我国管辖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当前,黄海、东海、南海面临与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划界问题,有争议的海域面积为110多万平方千米。不难看出21世纪的海洋斗争将更加尖锐复杂,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高校“蓝色国土”教育已时不我待,任重而艰。
  要通过教育了解我国的海洋政策和方略。国与国之间的海洋争端是个老大难问题,古来似乎只有诉诸武力一条路。邓小平从海洋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岛屿争端的新思路,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权问题太敏感了,容易引起冲突甚至战争。邓小平以共同享有使用权的办法将其转化,化解了激烈的矛盾。目前,这是我国对待“蓝色国土”的国策。要把广大青年学生统一到党的方针政策中来,为捍卫“蓝色国土”增添新的智慧。
  二、加强“蓝色国土”知识技能教育,为国家科技争先和多出人才服务。
  21世纪海洋将成为世界竞争的焦点。海洋领域内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竟争。而海洋科技竞争之焦点在于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海洋技术,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21世纪海洋事业发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兴衰,而海洋事业要发展上去,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
  海洋科技主要有以下内容:(1)海洋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海洋生物优良品种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等。(2)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3)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4)海岸带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5)深潜技术和深海采矿技术。(6)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海况、海洋环境及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海洋通信及导航、定位,海军侦察,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等。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高技术成果,发展海洋卫星遥感、卫星观测、卫星导航定位、海洋及海岸数据采集与分析、海上通信、海上定位等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相应的通信技术,研制可以设于沿岸、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7)传统海洋产业更新改造技术。
  
  海洋高科技竞争的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加强“蓝色国土”教育,必须把塑造海洋科技人才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来对待。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在普及教育的同时,高校蓝色国防教育要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各类海洋科技人才作贡献。
  三、充分发挥海军部队资源优势,努力推动高校国防教育深入开展。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海军部队的资源优势,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海洋意识,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1.充分发挥海军部队的文化优势,帮助高校学生强化海洋国土观。多数大学生对我国海洋国土状况和海上安全面临的威胁缺乏了解,海洋国土观比较淡薄。要充分利用海军部队的文化优势,多途径、多方位地开展海洋观教育,精心制作海洋观影视作品,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刻认知祖国的海洋国土。(1)通过组织观看歌颂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电视剧《潮起潮落》、《海天之恋》,反映海军官兵保卫祖国海疆题材的《驱逐舰舰长》、《国魂》、《旗舰》等优秀影视作品,了解海洋知识和我国军民保卫海疆、建设海防的英雄业绩及当代海军官兵的崭新精神风貌,激发当代大学生深入认知海洋国土,激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支持海防建设的热情。(2)开展海军主题活动,激励青年大学生立志献身祖国海洋建设事业。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开发海洋、建设海防的中坚力量,借助他们求知欲强,对军事知识兴趣浓厚等特点,积极与海军部队联系,采取军事训练、读书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海洋观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党团总支要与海军联合举办主题教育活动,请海军领导为高校师生作专题报告,组织专题文艺晚会和展览,开展“爱海军”知识竞赛,使广大学生认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多渠道多样式抒发青年大学生开发海洋、建设海防的理想和追求。(3)精心组织“海军军营活动”,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各地方有条件的单位可就近联系海军各部队以院系为单位实地组织军事日活动,以市为单位组织所属高校优秀学生代表开展乘舰参观登岛和“海岛夏令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地方高校学生能开阔视野,加深对海洋国土的了解。
  2.充分利用海军部队的丰厚资源,积极拓展高校“蓝色国土”教育新渠道。高校教育要充分利用海军场馆的功能和海军院校专家学者的人才优势,坚持采用请进来讲,走出去看,靠上前学,努力探索“蓝色国土”教育的多种模式。(1)目前海军场馆形成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军先后在山东省青岛市建立中国海军博物馆,支持上海市、江苏省泰州市分别建立海军上海博物馆和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支持辽宁省大连市建设海军广场,并将80多艘(套)退役舰艇和装备捐赠给地方。海军“三馆”坚持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以宣传海洋知识和海防建设,赞颂英模人物为重点,以实物展示和采用声光电现代手段,展示了中华民族海洋发展的辉煌史、近代中国有海无防的屈辱史和新中国海洋事业与海防建设的振兴史。“三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接待观众达150多万人次。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蓝色国土”教育条件组织参观学习。(2)要为我所用,把海军专家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员。目前,海军有30多名专家担任中央或地方电台、电视台军事栏目的评论员,270多名大学教授和部队干部兼任驻地“蓝色国土”教育讲师团成员。(3)注重军训育人,建立军地双拥共建关系。各部队在高校中也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定期组织军事训练,举办武器装备讲座,安排学生上舰参观,派出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等等。
  3.充分利用海军重大活动的社会影响,激发高校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高昂热情。重大军事行动是对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要发挥学校人武部门的作用,坚持利用重大军事活动展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强化国防教育效果。一是利用军舰出访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2000年以来,海军舰艇编队先后25次出访,航迹遍布5大洲34个国家,实现了首次环球航行。并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海军举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要利用军舰出访和凯旋的时机,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学习出访军舰展祖国建设成就、振国威军威、争民族之光的事迹,还要积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的码头欢送欢迎活动。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借助海军纪念活动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强军情怀。人民海军与共和国同龄,每逢十年大庆,学校要开展以爱国强军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纪念活动。三是利用远洋护航行动提高高校学生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自觉性。截至目前,我海军舰艇编队先后多批开赴到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远洋护航任务,展示了国家实力和负责任大国的良好风范。学校要借助媒体跟踪宣传报导,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树立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大国防观,形成了支持护航行动、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热潮。
  4.充分依托战舰与城市共建的平台,形成高校与战舰合作的新机制。目前,海军有200多艘战斗舰艇以城市命名。要借助军地组织的“战舰与城市论坛”活动,探讨海军战舰与命名城市高校的双拥工作,达成政府主导、军地协作、高校参与,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的共识,使这项工作进一步向校园拓展。要开拓军校协同开展国防教育的内容方法。海军部队与命名城市的高校积极探索双拥共建和国防教育渠道,舰艇部队定期派官兵到命名城市高校宣讲海洋知识,介绍海军建设发展情况;定期到部队走访慰问、过军事日;组织学生代表参观军港军舰,形式多样地开展国防教育活动。要形成所属高校积极支持舰市共建的生动局面。通过舰校共建活动,命名城市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智力拥军活动,及时帮助部队解快战备执勤、科研试验和教育训练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总之,开展高校“蓝色国土”教育,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新时代青年肩负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