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个性。备课是教学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好教学设计,会使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传统备课主要是教师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以教材为蓝本,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纲中列举的考点范围进行备课,这样的备课是旧的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新的学习理论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框架的设计,在设计上更为灵活,从备知识点,备考试,更多的转型为备学生、备能力。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好地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的目标设计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对比过去对教学目标一直沿用学科知识与技能、智力能力培养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难以界定的表述方法,新课程更具时代性,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注重了知识的形成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可以说,新课程目标是由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转为学生“学”的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要更为细致化和可操作。
二、教学的细节设计
备课要注意细节,好的引入与衔接就像是鲜艳夺目的包装纸一样,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引入方面,精心设计的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可以使用类比性引入,就是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提问,从复习旧知中引入,还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或通过有趣生动的实验来引入。如我在讲氯气一节课时,先提问:“我们用的自来水是用什么消毒的?”“养金鱼的水为什么要先晒几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氯气的教学。在进行新课的讲授之后,在几个重要知识点之间,我一直以回应开头的提问来过渡和衔接。如在讲氯水的性质时,我直接用自来水来做Cl-检验的实验,而并不是用实验室的试剂来做。在讲次氯酸的性质前,我再次回应了自来水中有令金鱼生病的特殊物质就是次氯酸,然后再来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设计,能自然过渡,且环环相扣,层层呼应。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有趣又轻松,会主动地参与进学习中,自然学得更有效了,这对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非常符合的。此外,在表达方面、板书的合理性等的细节之处尽可能地设计规范和巧妙,都会对教学带来料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运用的手段
手段一:利用学案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的设计可以按照教学流程把教学的重要思路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参与填写其中的一部分,如重要的化学方程式,相关知识的小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等。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课堂,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和知识点。只要设计得当,好的学案还是一份好的教学参考书,正好弥补新教材上对知识总结不像旧教材那么系统和有条理的缺点。如我在进行硫酸的性质一节课的教学时,在学案上设计了以下几点内容:观察Fe与浓硫酸常温时的反应现象;加热后现象;生成气体如何吸收?讨论当Fe的量不同时反应后溶液可能存在的金属阳离子,如何证明其存在?根据这4点内容,学生先由第(1)个实验得出Fe与浓硫酸常温会发生钝化,由(2)知加热会解除钝化,由(3)知产生气体应用NaOH溶液吸收,由(4)知再经讨论得出Fe的量不同时可能会产生Fe和Fe。最后,再假设实验方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证明Fe,用KSCN溶液证明Fe的存在。经过这个学案的设计,能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展现给学生,学生不但掌握了浓硫酸的相关性质,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少量铁与过量铁反应的不同产物。最后,结合广东高考的热点题型,假设型的实验方案设计题进行Fe和Fe的检验。相信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增设这样的训练,会大大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手段二:多媒体课件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新时代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课件中包含丰富的图片、动画,还可把微观的部分放大,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教师充分把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件使用得当,可以使常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如虎添翼。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在教材上经常会介绍一些工艺流程,有些实验也因为实验室条件的局限性在课堂上完成不了,有了多媒体技术之后,可以用录像的形式直接播放,不至于让这些内容变成一纸空谈。
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地采用多媒体,会让课堂更生动而有效。如我在上金属钠一节课时,利用了实物投影仪为手段,投影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现象,改变了以往这个演示实验只能让前三排同学看到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手段三:实验改进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学会利用实验的手段获得需要的信息和数据,是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途径之一,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重视实验的设计。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并没有指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校的条件自己安排,多让学生参与,适当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课堂小实验,或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改,更能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如在讲氧化还原性的比较时,我多设计了2个对比的实验:分别往FeBr溶液和FeI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根据实验的结果学生发现FeBr溶液中是先和Fe反应,而FeI溶液中则是先和I反应,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先后顺序。还原性:I->Fe>Br,再根据这个结果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氧化还原部分学生通常会感觉很难、枯燥而不感兴趣,多增加一些实验现象来进行验证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后的反思
新课程实施时间还不长,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免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教案上加入每节课后的反思,这会对自己的教学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反思有无更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反思教学是否能达到自己预期目的,不能达到的原因是什么?反思这堂课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总之,养成良好的不断反思的习惯,多为教学写“日记”,多寻找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效的差距,不断地继续自我完善,加强自身的教学素质,会更快地掌握到适用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朱越,岳刚德.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