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和输出作用

2011-12-29 00:00:00刘淑珍
考试周刊 2011年35期


  摘 要: 复述是一项有着二语习得理论做支撑、可以验证可理解输入假设和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的学习策略。在二语学习中,复述策略以其在语言输入中的交际价值,不仅可以强化输入效果、提高输出质量,而且是一个强调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和实现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出的活动。学习者进行口头和笔头复述不仅可以在听读方面强化可理解性输入,而且说和写的输出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 二语习得 输入假设 输出假设 口头复述 笔头复述
  
  1.引言
  复述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策略越来越受到二语研究者的重视。国内外一些研究开始对复述的功能、复述对词汇记忆的作用进行细致的分析。在二语学习中,复述策略被认为对口语、听力、写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实,复述不仅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它有着深厚的心理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对复述策略的研究可以从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本文透过复述策略的表象探讨其理论基础,使其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得到新的认识。
  2.复述的理论依据
  记忆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活动之一,人类知识的获取必须依靠记忆。在心理学上,一切外部的信息都必须使用一系列的心理结构来编码、存储、提取,而记忆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外部信息在被感觉系统接收后进入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信息转入短时记忆系统后,可停留短暂的时间,大约30秒钟左右。由于短时记忆有限,如果不能在30秒内强化和复述就会被遗忘的。要使信息长期存储在大脑中,必须将短期记忆的信息转存到长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个容量极大、保持时间很长的记忆系统。通过复述信息在短期记忆里反复地被激活,才能进入长期记忆进行编码。因此,信息的短时存储与复述是记忆保持,进而长期储存在大脑而获得知识的关键环节(王益文等,2004)。语言是一个信息系统,语言习得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存储、编码及提取的加工过程。外语学习就是把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语言信息存储在记忆里,需要时再提取出来。在语言理解中,语言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可在其中保存约几秒钟,如果不进行复述,很快就会丧失(桂诗春,2000)。因此,外语学习者必须通过复述强化把输入到短期记忆中的语言信息激活,防止记忆消退,使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才能促进语言学习的进程。
  Stephen Krashen(1982)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一个在SLA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输入假说”理论。该理论全面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其中,输入假设是其核心内容。Krashen的输入假说强调了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来获取重要信息。输入的信息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略微超过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学习者通过情景语境理解信息,并在实践中不断输入修改才会取得语言学习的成功。也就是说,学习者对接触到的语言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程度,取决于输入语言的可理解性。
  针对Krashen输入假说理论,Merrill Swain(1995)提出了“输出假说”理论。Swain在研究中发现学习者在理解和输出之间不存在Krashen所认为的自动转换,也就是说学习者的理解能力与产出能力并不平衡。她认为,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外语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根据她的这一理论,输出具有三大功能。第一,可以充当注意触发功能,即让学习者注意到他们中介语中的缺陷。当他们设法用二语交谈或写作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缺乏想表达某些意思的重要语法知识。其实,他们不仅会发现语法知识的欠缺,而且还有词汇知识的欠缺。输出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更加注意自己欠缺的语言知识。第二,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验证假设。他们尝试着使用某一条语法规则,看看它是否会带来成功的交流,是否会引起负面的反馈。学习者在输出中反复验证修改从而获得进步。第三,可理解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学习者之间有时可以讨论他们的输出,通过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学到正确的表达。根据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学习者在可理解输出活动中通过发现自己的中介语缺陷、反复验证所学语言知识,并与同伴讨论输出的结果而获得了语言习得的效果。
  3.复述的实践意义
  复述不仅是大脑中强化记忆的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策略。复述用在外语学习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学习者根据输入的材料可进行口头复述和书面复述,即把听到的、看到的语言材料经过加工通过自己的口讲出来或通过自己的笔写出来。输入的材料可以是听的材料也可以是阅读的材料。对听的材料和阅读的材料可采取不同的复述方式。
  3.1根据听的材料进行复述
  对听到的材料进行复述宜采用口头复述方式。学习者听一段语篇后对其段落大意进行复述。这就要求学习者集中精力理解短文的要点,可以边听边做笔记记下关键词。这种训练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听力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由于有复述任务的压力,学习者会用心听,用目标语去思考,并想方设法用目标语表达他所理解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得到很多与目的语言接触的机会。即使处于理解困难,听者不能完全复述出大意,讲错或是漏讲,他的语言能力同样得到了锻炼。不仅对所听的短文语篇可以进行复述,对所听的对话语篇也可以进行复述训练,如复述对话人谈话的要点、对话人的意图、言外之意等。在外语学习中,听力训练要打破只做选择题、填空题、T/F的练习。在听力训练中加强复述训练可以达到以听促说,以说促听,听力理解和口语两不误的学习效果。
  3.2根据阅读的材料进行复述
  学习者阅读原文后,用已知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语言策略对原文内容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语篇。根据输出形式的不同,学习者大体可采用两种形式的复述:一种是口头复述,另一种是书面复述。口头复述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脉络的基础之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然后通过口头表达再现课文内容。口头复述可以增强口语表达力,再现书面语篇的交际价值。口头复述不同于一字不漏的背诵,但是为了保证复述成果的准确性,学生可以借用原文的一些词句、结构。正是这种从“借用”到“迁移”填补了自己中介语的“缺失”。学习者在输出表达中遇到困难后,他会在原文中寻找认知资源。在原文充当语言参照之下,进而对先前的输出进行修正或补全。如此循环往复,学习者不但积累大量的语料,而且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高了。口头复述为学习者提供了练习口语的机会和素材,将书面形式的理解吸收转化成口头形式的产出,从而创造了书面语的交际价值。由于复述中有原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作支撑,学习者言之有物,话语的表达质量会有所提高。由于他们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信心由此而倍增,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过程。
  笔头复述是另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学习者阅读原文后,在理解原文的内容和篇章信息基础上,运用已知语言知识以书写的方式再创造出新的语篇。书面复述是对原语言材料包括内容、词汇、语法结构、文章脉络、语篇信息等综合加工、整理、再创造的更高层次的言语过程。学习者可以改变原文的叙述方式,采用概括性的复述,或是想象性的复述——增添原文中虽无其词但有其意的内容或添加结尾,也可以作评论性的复述。学习者还可以改变文章的体裁,如把一篇对话语篇改写成一篇短文,一篇议论文改成一篇说明文,故事性语篇改写成对话语篇,等等。学习者在原文中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在吸取原语义和语言形式、篇章信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产出新的语篇。由于有原文作参照,复述任务较之一般的写作任务变得简单而易行,并且容易给学习者带来成就感,从而可以保持住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过,书面复述与口头复述相比,因为缺少口语交际信息如手势、表情、语调等,要求更高,语言表达要更精准。这种高要求的输出活动促使学习者激活已有的语言知识,巧用原语料作参照,发挥自己的归纳能力、重组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笔头复述是一种创造性地输出活动,它激活了学习者对原文的语义和语言形式的注意力。学习者在原文中提取语义和语言形式两方面的参照,修正自己的中介语,从而提高复述产出的质量。照此长期训练下去,学习者的写作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口头和书面复述有利于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笔头复述不仅锻炼写作能力,而且为口语表达储存了语料。另一方面,口头复述也可以促进书面表达能力,二者相得益彰。从语言的发展来讲,书面语是从口语发展而来,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学生口语的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反过来积累大量书面语会促进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口头复述和书面复述在促进听、读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习者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采取口头复述或书面复述,也可以口头书面复述并举。教师在课堂可以采用复述教学,学生也可以自行采用这一学习策略。形式多样的复述,有助于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以便最终达到促进语言习得的效果。
  4.结语
  复述是一个理解、感悟、评判所复述内容的一个学习过程,是验证输入假设和输出假设理论的二语学习策略,是一项强化输入效果,提高输出质量的学习活动。在二语学习中,复述是一个强调理解的语言输入活动,又是一个实现可理解性输出的输出活动,是一个把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学习策略。长期坚持口笔头复述,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听、读能力,而且学习者的口语、写作能力可以得到加强。当然,复述策略对语言学习的作用除了有二语理论作支撑外,还需要有待于进一步做更多的实证研究。比如,在一个周期内,对实验对象进行跟踪对比研究,方可确认复述策略在语言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ensen,Eva Dam and Vinther,Thora.Exact repetition as input enhancement in secong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Learning[J].2003,(53:3):373-428.
  [2]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1982:124-167.
  [3]Lightbown,P.M.The Importance of Timing in Focus on Form.In C.Doughty & J.Williams(eds),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77-196.
  [4]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In G.Cook and B.Seildlhofer(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J].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5:125-144.
  [5]Sharwood Smith,M.Comprhension vs.acquisition:Two ways of processing input[J].Applied Linguistics,1986,(7): 239-256.
  [6]Swain,M.,& Lapkin,S.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n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J].1995,(16):371-391.
  [7]Shehadeh,Ali.Self-and other initiated modified output.Tesol Qarterly[J].2001. VOL35,(3):433-434.
  [8]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王进.论复述训练在外与学习中的重要作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VOL21,No.4,:91-93
  [10]王益文,林崇德,魏景汉,罗跃嘉等.短时存储与复述动态分离的ERP证据[J].心理学报,2004,36(6):697-703.
  [11]文秋芳.频率作用与二语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2003.
  [12]张文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4.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C09B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