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分别从语文教育的性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辩证关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并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统一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程改革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试就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谈谈如何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唇齿相依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语文知识积累,使人的语文知识慢慢丰富起来;另一部分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即人性的教育。这两种教育,前者可称为科学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可称为人文教育,更重于精神价值。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辉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应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共同发展,表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来的许多珍贵遗产,如我国的故宫、长城、天坛,秦陵兵马俑,等等,无一不体现着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1]从当今社会的发展看,当今社会的发展是沿着两方面进行的,一是科学化方面,二是人文化方面。从中外教育史看,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早已有之。如果说科学精神就是教育目的的灵魂的话,那么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要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二、呼唤失落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但是,反思语文教育,著名语文教育吕叔湘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究其原因追溯到十年动乱时期,语文课以培养所谓鲜明的革命立场为宗旨,以“不学A、B、C,一样干革命”的白卷英雄为榜样,使语文课无异于政治课。恢复高考制度之后,高考成了立在莘莘学子面前的龙门,跃过则成龙成凤,否则只是一条虫。考试于是有了无上的权威,成了世人皆知的指挥棒,指挥着万千学子,指挥着语文教学。于是不少语文教师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造成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一些感情丰富高尚、思想广博深刻的千古名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血肉分离,语文教育成为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语文本是表情达意的学科,“无情无意”则“无知无识”。语文教育要传情达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就要教育学生学习不只是做个科技人,而是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做个和谐的人。而那些偏重科学知识教育忘记了方向的人们,也品尝到了人文失落的苦涩。
三、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在研究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能力的要求,如强调学会阅读和朗读,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重视写作实践,提出了阅读与写作的速度要求,等等。这时知识的获得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大部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