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公开课具有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优点。但与常态教学相比,有些公开课不真实、不实际,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关键词: 公开课教学 教研 弊端
大凡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都少不了公开课这一重要角色,其形式包括观摩课、汇报课、示范课等。公开课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样板田”,已成为学校教学教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其前瞻性、新颖性、示范性深受广大教师的好评与欢迎,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向前发展,在目前还是最为理想的教学研究形式。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公开课具有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优点。从教研的实际情况来讲,还没有其他教学形式比“公开课”更好。公开课可以加深同行间教法的切磋与交流,相互借鉴学习、优势互补、促进教学教研的交流与合作,使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在相互碰撞中借鉴利用,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
但有些教师在实施“公开课”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偏差和弊端,如功利性太强,有输不起的心理,认为公开课就是表演,要一鸣惊人,要有轰动效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追求教学形式上的过度完美。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偏差,忘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只想展示自我的才华,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有些公开课背离了原来的目的和宗旨,歪曲了公开课的本来面目。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过于追求完美。公开课,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查阅各种教辅资料,对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一清二楚,教学思路要牢记于心,这是教好学必须做的。但有些公开课教师备课耗时过长,用一个星期甚至更多时间去备一节课,力图把课堂设计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品”。而在常态教学中备一节课不可能花费这么长时间。公开课不仅备教路、学路,而且备听路、评路,但并未针对学生备课,而是针对听课评委和教师备课,因为课是讲给评委们听的。在教学过程的设定和教学细节的安排上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不断变换式样,使得一节课过于华丽,反而华而不实,收获甚微,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公开课的教学设计难以考虑具体课堂中的学生,难以较好地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前进行演练和彩排。为了把公开课上成功,成为一鸣惊人的“精品”,有些老师多次在课前彩排演练,进行试教。甚至教学环节和步骤、提问回答及答案都固定化,责任到人,希望真正上公开课时一帆风顺。这种事先排练好的、不切实际的公开课对学生和听课老师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训练,但公开课教学中不少训练和互动都是表面文章,徒有形式而已,没有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来训练,只是训练教学程序和环节,让学生记住教学步骤,生搬硬套,忽视了学法的指导。
3.讲课哗众取宠、喜欢准时。不少教师上公开课总是追求一种热烈的课堂教学气氛,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现象已是现在公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争抢着回答问题,集体齐声附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给人的感觉是课堂互动非常成功。公开课似乎能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教师不会去处理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态度友好而积极;学生很少有不听讲的,坐得端正,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其实在常态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默是正常的,因为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若用营造的热烈气氛来粉饰课堂,装点课堂,会使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很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有些教师上课时过多地借助多媒体,在讲台上展示着多媒体的各种画面,竭尽表演之能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教的内容让学生难以接受和消化吸收。另外教学程序、环节刚一结束,下课铃就响了,教学时间安排恰到好处,几乎是完美地体现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进程清晰有序。而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最多有30分钟,应在半小时内讲完内容,剩余时间可让学生巩固提升,真正向45分钟要效率。而这种非常准时的课其实有一种匆匆忙忙的味道。甚至为了占满45分钟,会讲很多内容,导致教学内容杂而乱,冲淡了主题,公开课反而变成了“满堂灌”,背离了教学目的。
4.课堂提问走过场。公开课课堂提问并非教学的需要,而是为了迎合评委、听课教师,只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而设置的步骤。对于提出的问题,要么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要么看见有人举手老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回答,答完后不作点评或象征性地点评几句。这种走过场式的提问,使大部分学生未曾反应过来,教学已进入到下一环节。头脑灵活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明星”,反应迟钝些的学生便成了学习的陪衬。这种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设置的提问缺少教师的点拨,更多的是呆板的、机械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方式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效果令人怀疑。
5.评课形式化。评价一节课不只看教学环节和步骤是否完备;不只看教学目的和重难点是否明确、恰当。评课重在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标准。按理说一堂公开课后授课者和听课者应在一起进行评课,相互交流见解,谈谈对这节课的意见和建议,讨论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和需要弥补的地方,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优点,摒弃缺点。毕竟不同的教师由于其人生阅历、气质性格、学识水平、特长爱好、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评课时如果碰上精通本科教学的老教师,将会获益匪浅。因为一些比较宽容的评课老师会很明白地给你点出缺陷,教你应这样上,不应那样上,给你支招。可事实上对公开课进行评课的寥寥无几,大多是听完课后各行其事,不再交流讨论。即使评课也多是赞美之词,夸优点的多,指出缺点的非常少或者没有,也许是怕说了真话后得罪人,因为有些公开课教师很在意别人对这一节课的评价。这就导致评课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不能真正起到激励学习作用和传帮带作用。
我认为公开课的精神实质主要是研讨,研究、探讨和交流课堂教学才是公开课的基本要义,必须淡化功利,强化研讨。公开课做秀是教学及研究中的误区,只有表面的热闹也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