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程资源的匮乏一直是阻碍科学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探寻课程资源内涵,分析了科学课程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原则,并提出:教材资源的创造性运用、重视人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 、注重教学过程的资源创生、挖掘校内外显性课程资源等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以期对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启示。
关键词: 科学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 开发利用 策略
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科学课程的实施一直遭遇诸多阻碍,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程资源的匮乏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资源匮乏跟学校,特别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和把握不全面、对课堂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不认识或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是分不开的。为此,有必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再认识,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特点、开发原则、开发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科学课程资源内涵和特点探析
课程资源作为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查阅专家学者对课程资源的定义可见,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具有教育意义;二是能进入课程或为课程实施服务。所以课程资源可界定为: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科学课程资源,即指一切有教育意义、有利于科学课程实施或达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
科学课程是“打破分科课程的界限,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把有关联的学科及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各成份整合成为有机整体的新型课程”[1],其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取向整合、实施科学探究与合作,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因此,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自己的特点。
1.广阔性特点。科学课程从内容看,涉及广泛的自然、人文科学领域;从组织实施看,是以主题为核心,既涉及多学科知识,又充分与自然、社会、科技,以e02f366a371d602becae2296306c7812af55fe2e56e0de5fa324fed0635f90cf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因此,其开发利用的资源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凸显了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阔性。
2.综合性。内容综合化,是科学课程的最突出表现,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形成综合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课程开发利用的资源,既要考虑多学科知识的统整,又要考虑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自然、社会、科技的整合,体现综合性特点。
3.可探究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类似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建构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开发利用的资源,既要从学生经验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感到亲切,想去、能去探究,更要考虑让学生有探究、体验的价值,值得去探究,表现出可探究性特点。
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双主体性原则。即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突出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原则。
以教师为主体,是因为教师既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又是一切潜在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课程资源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差异,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都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影响因素,也是因为科学课程要求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感悟,自我建构新知识,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科学课程实施中,师生都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应彰显他们的主体作用。
2.开放性原则。基于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要从封闭的教材、课堂走向开放的教学场境。我们应努力突出两个中心:一是内容组织上以“主题”为中心,尽可能向各学科领域的历史和发展前沿渗透,向自然、社会、科技领域的历史和现实渗透,体现资源的开放性;二是实施策略上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朝各自感兴趣的关注点去思考、探索、体验,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和对科学的理解,体现学生开放式学习。
3.针对性原则。课内外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素材很丰富,在开发利用中要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一是要针对主题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最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资源;二是要针对本地、学校、师生的特色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三是要针对时空特点,选择最能够开发的课程资源;四是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最贴近学生的课程资源。
4.生态伦理性原则。科学课程资源的广阔性特点和开放性原则决定了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会牵涉自然景观和生命,人文境观,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在开发利用中应引导学生爱惜生命,保护生态,尊重民俗,不能因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而不择手段。
三、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1.“教材”资源的创造性运用
新的课程资源观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这并不是否认教材的重要性。相反,教材是非常严谨而丰厚的课程资源,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用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探索、调查、讨论的建议等,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信息,科学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
(1)加强教材钻研,努力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做到透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准确把握编写意图,使教材的价值在教师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2)积极实践反思,努力提高对教材的鉴别和统整能力。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它不可能适应每所学校、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实际[2]。教师应结合校本特色、学生特点和需要,做好对教材版本的选择,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和处理,引导学生对教材留下的空白深挖和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教学特色。
2.重视“人”的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视“人”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因此,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强化人作为课程资源的意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
(1)教师是关键的科学课程资源。教师已有的知识技能、科学和人文素养,教师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教学所持有的观念,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可以直接进入科学课程影响课程实施的一种资源;教师对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在其他教育资源从潜在变为现实的科学课程资源中起着桥梁作用。因此,教师既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又是必须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基于此,科学课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极实践和总结反思,努力成为一个有广博知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智慧型教师。
(2)学生是核心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教学活动具有“以学生探究为核心”的显著特点,学生的参与程度对科学课程探究活动的实施有极大的影响。而学生的参与程度受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生活)、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个性差异等的制约,更与教师对学生探究中拥有的问题、存在的错误的了解和关注度及对师生关系的态度有直接联系。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全面的学生情况档案,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和错误信息的关注,养成及时总结反思习惯,使课程实施得以真正有效地进行。
(3)同学科或其他学科教师是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多学科整合,而我国现有很多任课教师由于教师培养的历史原因,既缺乏广泛的学科知识与实验能力,又不具备足够的知识统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善于利用别的教师的资源,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开展教学合作,确保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一是要留心观察身边教师,发现其有用资源;二是要通过听课或观摩实践活动,学习、借鉴其特长;三是通过教研活动进行对话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开展教学实践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4)家长、社区名人、科技专家等是鲜活的课程资源。这些人的不同专长、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人生感悟都是可以为科学课教学服务的生动资源,恰当地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为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理解科学精神,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积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通过学生交谈、社区走访、资料查寻等渠道搜集信息,构建人力资源库;二是要努力建立友好合作的社会关系,确保资源利用渠道的通畅。
3.注重教学过程的资源创生
资源创生是科学课程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实现资源创生的根本途径是开放式教学。
首先,创设开放的教学场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活动即教学”[3],把教学活动从封闭的教室引向开放的实验室、校园,从封闭的校园引向广阔的社区和大自然。在开放场境中,不仅仅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学习兴趣,关键是能让学生亲自实践、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解读社会和自然,极大地丰富课程内涵。
其次,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进行平等对话,形成百家争鸣态势。这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使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观。在这样的开放氛围中,学生勇于思考、大胆质疑、坦诚表白,通过心与心的碰撞,将会生发出无限鲜活的课程资源。
最后,构建动态的教学设计。教师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对教学目标的自我理解,对学生知识背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完全了解而设计的,在教学运行中,往往会因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活动感悟的个体差异而创生出无法预设的课程内容或形成不和谐的教学音符。教师要有意识并善于捕捉这些创生内容和不和谐音符,及时总结反思,不断调整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在动态变化中趋于成熟。
4.充分挖掘校内外显性课程资源
重视校内外各种显性课程资源的挖掘,是丰富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手段,也充分体现了科学课教学的要求,即注重与自然、社会、科技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1)用足用活校内资源。校内资源是最直接、最便利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凸显校园特色。如,利用校园文化中名人、科学家的画像或雕塑及其故事简介,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利用校园图书馆、校园网络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科学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利用校园生态小环境组织学生识别植物种类、了解生态构成和功能及维持生态平衡之意义,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和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整合现有理化生实验设备,创造性地开足科学课实验;定时向学生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场境中熟悉各种设备和器材,自行探索设计实验,思考并探寻实验替代用具,开展科技制作小活动,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等。
(2)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校外资源。校外显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利于学生与自然、社会、科技和生活的联系,体现了“TST”的科学教育思想,也体现了科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校外显性科学课程资源主要有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科学热点问题、科技园(农场)中的生产场地及生产流程、科学历史人物及其科学探究事迹等。要实现有效开发利用,一是要广泛开展调查活动,对存在的科学课程资源全面深入了解,并建立资源档案;二是要对科学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加工、整合,体现科学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实现最优化利用;三是要树立资源共享观念,主动与其他教师、别的学校、社会各相关单位对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松林.综合课程的含义及特征[J].江西教育科研,2001,(5).
[2]李月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8).
[3]张传燧.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J].当代教育论坛,2005,(4)(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