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2011-12-29 00:00:00彭鸿起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在农村教育发展的机遇期中,作为教育发展主体的教师有着重大的使命,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水平。当前,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重点应放在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上。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列入教育改革的日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也早已拉开了帷幕,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国家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强,各种有利于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也陆续出台。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重视和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的能力,才能使广大农村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促进教育公平和拉小城乡教育师资力量的差距,使得西部教育现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我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几年,我作为一线教师,阅读和学习了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书籍,感觉收益匪浅,现结合读书的内容谈谈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几点见解。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新课改的必然性与多样性,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犹如拂面而来的春风,给数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开辟了数学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旧的应试评价已经严重地束缚了新课改的成长,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因此,新课改下的评价理念有必要为新课改服务,走出应试的误区,挣脱束缚,在一种轻松、和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给予学生评价,公正评价教师的业绩和地方教育的成果。
  (一)新课改呼唤新型评价理念成为必然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语文教育正是在这一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因此教育评价的目的和方法不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地区的教育好坏,而且有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在新课改中,不少教师缺乏自主性的反省、观念的更新,没有以主体身份投入。
  一切教学改革的阻碍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是搞好改革的首要任务。而新的观念的建立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学习、探索,而且需要教师对自己在工作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细致入微的反思和探讨。
  目前,农村教师老龄化已经成为事实。“40以后不学艺”、“新课改是年轻人的事”、“晋了高级万事大吉”、“快退休了,过一天是一天”,一些教师用这些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消极和落后,来开脱自己的不思进取。新课改在这些教师的眼中成了麻烦事,计算机不想培训,新课改培训嫌麻烦,公开课、优质课全部推给年轻教师。殊不知,自己先否定了自己又如何让别人肯定你?真诚希望这些教师拿出“老当益壮”的精神,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迎难而上,把“活到老,学到老”落实在行动上,只有终身学习才永远不会落后。
  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粉笔、课本、挂图(甚至有的没有挂图)等为主要工具,教师讲授为主要手段,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不能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就算是有也很少。但是自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网络以后,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教学效益提高了。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为数学课堂教学设置情境。
  现在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引发了教育的深刻改革。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益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不仅将改变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课程与教学模式,而且能创造出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学生固有的学习潜能,促进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新的教育理念、课程和教学模式。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能切实实现课堂上讲练结合,以达到及时巩固、及时反馈,及时了解情况的效果,以便教师做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与单纯的教师口头提问和做有关课文中的练习相比,效果好得多,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和探究,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鉴于以上几点,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推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乘着课改的春风,积极探索,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JAPorsyV9e3AIGDujtm29Q==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紧紧围绕课程改革,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管理水平和校本教研质量,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
  我校各教研组围绕校本教研主要形式积极开展活动,落实好以下四项活动。
  (一)集体备课。以学科分段为组,主备教师要提前三天把主备教案发到组内教师手中,副备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案,并提出修改意见,作为一度调整方案用红笔注上。在一起集中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教案,经过大家讨论形成的共识作为二度调整;上完课后写出教后反思作为三度调整。
  (二)反思交流。通过前一阶段组内讨论形成的教案在对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反思交流,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三)主题教研。以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为研究内容,确立一个教研主题进行研究,组内每人至少围绕主题选择主备单元中的重点内容上一节公开课,通过说课、听课、评课、反思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谈自己的想法、看法,集思广益,达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四)理论学习。围绕教学主题组内教师还不明白时,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学习做到组内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通过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以及与学生合作的意识。
  新课改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势在必行。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必须是创新的。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激发学生潜能,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摇篮。教师不应成为课本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力。因为课本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的转变。
  五、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课改中教师们努力追求的。在一节课堂设计时,我大胆对复习旧知这一环节进行改革,用无声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情境,主动获取有意义的数学知识,既避免了传统单调的复习旧知的教学形式,又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使数学思想与逻辑思维得到了培养。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教学中,要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六、加强日常教学总结与教学反思。
  教学工作本身是很繁杂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查找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探讨怎样通过教研小组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与方法,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寻求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逐步成为新课程的积极实施者。
  
  参考文献:
  [1]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7-8)[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4]姬秉新.新课程与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