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虽然在这十年中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一线教师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惑,如何应对这些困惑成为课改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新课程 课改 一线教师 困惑
自从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它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新课程实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我们在看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尤其应该关注处于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所经常面对的问题。
一、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新课程改革在艰难地前进着。基础教育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处于迷惘之中。《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期)在“焦点对话”栏目刊登了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先生等人的几篇学术争鸣文章。文章围绕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知识和学习、课程和教学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等核心问题,进行了争论,引起了学术界和广大教师的关注。王策三先生对新课程的实施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一提法质疑,认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对现行的教育、教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全面进行批判乃至否定……无条件地(不理会社会现实,轻视知识教育)追求学生的个人发展;把情感、意志提到第一位;不重视学科、书本知识,强调个人经验;主张探究、发现和活动教学而贬低传统接受特别是讲授;以学生为中心,弱化教师职能”[1]。王策三先生的文章矛头直指新课程改革,他认为新课程改革片面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而忽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对知识的轻视,而且新课程在中国缺乏广泛推广的条件,带有很多理想或者空想的成分。对于王策三先生的指责,新课程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展开了有力的反驳。钟启泉先生认为,旧的教育体制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创造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它所针对的问题是“一切为考试而教、一切为考试而学”的教育价值观对课程体系和学生人格的扭曲[2]。钟先生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国民教育的时代,应该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更加富有人文主义的新课程时代。王先生和钟先生的争论掀开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的序幕,这场争论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但同时也带给广大教师许多新困惑,作为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学者,他们谁的方向对?广大教师心中充满了疑虑。
新课程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倡导探究式教学,然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舶来品,它的深奥玄难是众多教育一线的教师所公认的。而我国众多教师由于沉重的教育负担,平时都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理论水平的欠缺和教师培训的不到位直接导致广大教师很难领会新课程改革所依托的先进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意义建构”,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促进这种“意义建构”,如何理解与把握这个“意义”,学生“意义建构”的质量有无限度和标准,标准是什么,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教师的角色转换有无障碍,若有,有多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如果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建构,那么课堂的高效和质量如何保证,如何完成物质依赖性较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来看,也确实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和制约因素[3]。这些制约因素直接导致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教学的信心不足,在沉重的教学压力下,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常常感觉身心疲惫,无所适从。
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相应的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相关实验省区也很快制定了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配套的考试评价制度。可是,我们在研究了各实验区的高考改革之后,发现新的考试方案只不过是在原有的方案基础上做了一些简单的改进,并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另外,基础教育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的“精英教育”的体制模式已被打破,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人们还是希望能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而在这种竞争残酷的竞争面前,裹挟着传统主知色彩和精英意识的社会、学校和学生使得建构主义理论也失去效用,难解困厄,使得新课改面目全非。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空壳化的原因所在。再者,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学校的资源条件也不一样,经济落后贫困地区可能“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让他们做“情境创设”,难免强“无米巧妇”之难。
二、问题对策探讨
首先,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方向。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的过程,一种新理论、一门新学科的问世,往往一开始会受到许多人的怀疑,而这些通常都是不可避免的。y+bXjYfxhWcKqXb7WEHe6Q==课程改革也一样,它不是某些人的心血来潮,是危机引发了改革:因为存在课程危机,我们才策划改革。应试教育使得课堂差异化,人格差异化,说得彻底一点,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4]。所以改革势在必行,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所以,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摒弃旧的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观念。
其次,在课程改革中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理论跟不上,不是教师不愿意学习教育理论,而是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新理论的学习。为此,教育部门应该着力解决减轻教师负担的问题,改革教师的评价方式,改变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师考评的唯一方法;通过统一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了解决教师普遍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可在当前高校毕业生中就业难的情况下,招收部分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其中作为任课教师的助教,帮助任课教师做一些诸如批改作业和试卷,组织辅导学生课外学习之类的活动。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和建立校内的资源库,方便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另外,对教师的新课程知识培训不应流于形式,必须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记录,使教师的培训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最后,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它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配套项目的协助。如果只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事情,而忽略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那么这个改革就无法推行下去。历史证明,任何一次社会改革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样,基础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一个方面,也同样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物质和政策方面。试想,如果没有建国初期大张旗鼓地学习前苏联教育学的运动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就没有建国初所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同样,建国以来的历次改革如果没有相应的舆论准备,没有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的重建运动,没有必要的配套经费的大力支持,那么要想取得如今教育上的巨大成就,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宏观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在教育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使他们能把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鼓励一线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不定期召开新课程实施研讨会。在加大物质投入的同时,还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尤其是作为我国教育指挥棒的“高考制度”。建立学生平时学业评价记录制度,鼓励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结合学生平时学业评价情况,开展高招录取工作。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仅仅改革教育制度而不改革考试录取制度是行不通的。
基础教育改革作为本世纪中国最大规模的改革,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在21世纪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复兴。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思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2]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3]李耀宗.“发霉的奶酪”和“填不饱肚子的维C”.教育发展研究,2005,(8).
[4]钟启泉.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反思.校长阅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