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011-12-29 00:00:00庞衍松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摘 要: 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蕴含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作为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的预备队,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信念与时代赋予其的使命之间尚有差距: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精神支柱倾斜等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须拥有的高素质就决定了正确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影响因素 改变途径
  
  理想信念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目标,是对一种理论的真实性和实际行为的正确性的确认。它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持久的精神动机。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主宰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而且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能够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人们奋发向上。
  一、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具有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理想信念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市场经济下经济利益的驱动。
  理想信念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理想信念状况发生相应变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越来越多人理想信念物质化、欲望化,包括部分大学生已失去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一味地追逐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对象物;许多大学生把“金钱至上”、“当官发财”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导致理想信念出现差误。
  2.多元文化的冲突对抗。
  现在一些大学生欣喜于当今社会的开放、宽容与多元,以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自由选择,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自我创造。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市场体制的利益驱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唯科技主义的盛行、价值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突对抗、网络传媒的兴起和信息社会的虚拟流变,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也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严峻挑战。
  3.政治价值取向不明确。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而且不少大学生认为追求共产主义太大、太空,没有实际意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存有怀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政治理想上感到迷惑、彷徨,没有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
  4.大学低年级学生容易出现一个“理想间歇期”。
  我国教育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使许多学生以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一旦上了大学,目标得以实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奋斗方向,感到不知所措。有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后就感到迷惘,以为考上大学就功成名就,不知道自己在大学里要追求什么,没有欲望,没有理想,每天沉迷于虚拟世界,满足那片刻虚伪的荣誉。
  5.价值观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
  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了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纯真追求,没有了60年代大学生的虔诚激情,不再信奉那种个人崇拜与盲目服从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的心目中没有神圣和庄严的东西,对领导的尊重淡薄了,对父母的权威淡薄了,对思想教育的说教厌烦了。他们慢慢地失去传统的价值观,但又找不到新的价值观,因而大有失落、困惑之感;另外,社会和学校教育我们的知识是死板而陈旧的,每天都在背诵不变的知识,社会是进步了,精神教育却倒退了。
  6.理想信念与行动之间相脱节,空想多实干少。
  一些大学生虽然确立了人生理想,但不知该如何行动。他们考虑多,行动少,将理想付诸实践时,又不愿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生理早熟,心理晚熟,对新观念的吸收“超前”,前脚跨进现代社会,后脚还被陈旧的东西束缚。他们多激情少理性,往往缺乏深思熟虑的行动目标。没有理想信念,一些人经常处于脱离实际的空想、幻想之中,回到现实,就感到苦闷、彷徨。
  二、改变途径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需要通过以下途径,使大学生尽早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1.坚持科学原则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必然离不开理论教育,科学的理论是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着重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情的认识与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社会发展的发展方向,认清国家的前途命运,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环境,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在发扬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结合专业特点、体现学校教学理念的科技、学术活动为重点,以融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着重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
  3.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其判断和选择能力,使其自主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树立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比较中进行选择而形成的,切实注重引导,着重培养他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教育者是导师,扮演着指路灯的角色,不能代替学生作出任何判断和选择,只能是引导,培养他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帮助他们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所以必须让大学生建立自己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在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融中,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
  4.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等引导教育作用。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关键要素,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是自然产生的,必须靠教育,靠引导。面对现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繁杂化,再加上他们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和辨别能力的不成熟,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辨别和判断,匆忙地加以选择和接受。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积极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问题,真正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进行科学指导,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运用网络新方式,倡导理想信念教育主旋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全球化、交互性、及时性、丰富性、隐蔽性和共享性等特征,把理想信念教育做到位,做到细处,做到无形之中;充分利用QQ、博客、BBS等在网络上直接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其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加强思想引导,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还要大力防止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阻止不健康的信息和错误的言论误导学生的理想信念选择。
  6.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任何理性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自己反复的思考和判断,最后认可才会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观点和理想信念。倘若仅仅是理论教育,没有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就没有情感上的强烈认同,根本不能形成理想信念。理想信念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巩固和升华,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金飞.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2]洪满春,穆凯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李健.关于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