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的历史长河在我们面前展现了缤纷多彩的画卷,让我们为之感叹不已。每一节历史课学生也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在高考形势依旧严峻的时刻,学生刻苦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显然是得到分数、提高等级,为高考的胜利铺平道路。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高分,使他们走向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完成父母交给他们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历史课上得到生活的动力,使历史在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指导的积极的思想因素,以达到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和谐,让中华民族更强大的目的。
一、让历史课堂处处渗透着爱国主义
炎黄子孙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自强不息,不断排除外来干扰逐渐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发自内心的牢不可破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历尽风雨仍然坚如磐石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正是有了这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越战越强,立于不败的境地。在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深融其中,我在上课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教育。比如在讲述《汉武帝大一统》时,在军事上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反击,其中著名的将领就是卫青、霍去病,他们远征沙漠,使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远遁漠北,逐渐分裂,消失……在分析汉武反击匈奴成功的原因时,我让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成功的原因是汉武的雄才大略,并且背诵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中的诗句,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响应,也有的同学认为是文景之治的功劳,否则汉武反击匈奴就没有雄厚的基础,这一观点,我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在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之后,我提醒同学能否从思想感情这个角度去考虑,许多同学呆住了:“书上没有呀。”我说:“书上确实没有,但同学们想过没有,秦国短暂统一之后进入秦末年的农民战争,现在汉朝统一百姓希望天下再分裂吗?”“不。”同学们异口同声。我说:“正因如此,百姓才不希望国家再分裂,才有霍去病代表百姓心声的豪言壮语。”这时,我便讲述“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典故,说明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指导了他们的行动,他们才会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在当时,文景之治60多年,国力强盛,汉武实行了大一统,符合了全国百姓的利益,符合他们的愿望。“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先有国后有家的高尚情怀,我在教学进行到这一节时,将霍去病的名言投影显示,让每个学生都深深明白,我们中华民族是以爱国主义作为她的凝聚力,没有这个凝聚力,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团结,怎么强大。可以说,在历史教材中,处处体现着这一深重的情感,如苏武牧羊,张謇出西域,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然而国际反华势力和一些分裂祖国势力一刻也未停止过活动。周边国家对我们的领土也是心怀鬼胎。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显得刻不容缓。爱国主义在学生的心中应该演变为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认真地掌握了教材,深刻地联系了现实,渗透着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历史便起到了为现实服务的重大使命。每一节历史课都可以演变一场爱国主义的“动员大会”。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着对人生的方向指导
读史使人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历史教学中,前人的得失成败时、荣辱兴替给我们当今的人以深深的熏陶。比如在讲《宋明理学》时,不少同学已经从课外的一些资料上看到对宋明理学的猛烈抨击。“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是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但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丝毫不能低估宋明理学在形成自我约束、奋发向上的中华民族的积极性格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正是有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素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才使得这些伟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要以古人的优秀品质激励自己,约束自己,不让金钱迷失自己。在现实中,有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成年人陶醉与灯红酒绿而玩物丧志,当我们面对着这些历史教材中的高尚人物,我们不得不说,是他们给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给我们一个积极的心态,事业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对自己的人生应当有一个高尚的指导方向,要有一个正确的荣辱观,得失观。
通过这样的联系,历史从遥远的古代与我们的现实联系到一起,让她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之人,有谁不对历史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呢?“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为历史就要指导我们的生活,她就是为我们的现实服务的。
三、历史让我们感到现实生活更美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人对生活不如意,整天说三道四,牢骚满腹。遇到困难时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而当他打开历史书本,进入历史课堂时,就会看到无数的伟人在遇到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大气与大度,他们始终保持一个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历史教学在不少人看来是只讲过去的事情,它离我们很遥远,学生学习历史无外乎是为了提高分数,升上大学而已。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历史为现实服务”这根主线,密切地为现实服务,不但要使他们得到高分,而且要让他们得到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