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探讨了提高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详细展开。
一、以“史”为鉴,重视历史教育的史学研究特点
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结果,而且要重视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治史方法与以史为鉴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与思的过程,问题的设计更需要技巧,需要“以史为鉴”。教师在设计研究问题时,应该寻找一些教材的重点问题,并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另外,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这些问题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热情,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
二、“探究式学习”,探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之道
新课程改革倡导转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主动地学习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打造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探究已成为新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探究式学习关键是如何探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要求,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探究活动,选择能够进行探究式学习且具备探究价值的主题进行探究,比如“三农问题”、国家统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问题,都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既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鉴古知今,又能选择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拉近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距离。选择此类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能较好地落实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历史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特点。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才可能获得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留足课堂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并且学会相互交流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逐步培养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问题,积极开展课堂研究。如设探究1:“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探究2:“有哪些因素导致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第一问可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同点与不同点两大角度入手进行比较,第二问可通过一组图片引导提示学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两个问题都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还可开展课后探究:“从历史启示看今天三农问题,你有何认识,能得出什么结论,撰写一论文。”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在合作中完成任务。这样既有利于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科学研究精神。
三、以“创新”带动教学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力的基础。历史学科教育要注重以“创新”带动发展,探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由过去注重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进而激发其创造力。例如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把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结果等直接讲授给学生,采取照搬全书的被动方式,而是要探求主动学习方式,可以将其与已经学习过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如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等等,并把二者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区别与联系的认识,比直接讲授效果好得多。
新课改改变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历史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被动灌输式”的模式转变为“主动发展式”的新模式。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育方式方法,主动从讲台上走下来,多与学生交流,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提出质疑,讲述看法,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或者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思考、善思考,积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通过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这样教学效率会高很多。
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源自于良好的主体体验。探究学习要重视主体体验,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利用各种资料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体验”,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学习建议。这一过程要注重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融会贯通。一是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网上资源,围绕主题积极思考,形成个人对问题的认识,这样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加强合作学习,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是现场学习,也可以借助网络的手段。各组同学在组内互相交流,通过校园网站与教师交流,教师到每个小组去,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学生也可以在校园网站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对于疑难问题请求老师给予指导。这种方式,能使教学真正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益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7,1.
[2]周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J].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1.
[3]律冬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5.
[4]袁鑫军.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专题学习网站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4,22.
[5]丘继业.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J].教育导刊,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