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建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1-12-29 00:00:00史悦红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摘 要: 本文从学生、专家和体育教师三方面对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社会学统计原理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套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与数学模型,经实践检验该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结构方程模型 高校体育课程 评价指标体系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经历着巨大的嬗变。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的不继深入,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不仅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而且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作了新的阐述,即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将以往体育课程在实际主要关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运动技能方面,扩展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基于这种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以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课程评价办法已完全不能反映《纲要》的精神。因此,构建科学、以人为本、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是一项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工作。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必须通过实证研究将抽象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般是指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在实证性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尤为重要,它是本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
  在实证研究中,建构指标体系是定量分析现实社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解释性研究中,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就属于解释性定量分析研究,是在对学生课程学习进行检验,因此必须先建立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将思辨色彩很浓的学生掌握知识理论概念转变为经验世界中那些人人可见的具体事实,对假设的检验才成为可能。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是有关一个概念的树状分层(分级)结构(指标体系框架),最高层称作日标层(概念),最底层称作指标层,中间各层叫作次日标层,也可以简单地将从概念的下位开始的各层称作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等。在建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统计学、社会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模糊数学、系统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方法,因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大难度,各自所建构的指标体系不论是体系框架还是权重分配都有差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建构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的思想起源于Sewll Wright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路径分析概念。SEM是应用线性方程统表示测量变量与潜变量(难以直接测量的变量)及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通过为潜变量设定测量变量,用测量变量之间的关来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1]。
  结构方程模型假定一组潜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潜变量可以分别用一组测量变量表示,是某几个测量变量的线性组合。通过验证测量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可以估计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从而在统计上检验所假设的模型对所研究的过程是否合适。如果证实所假设的模型合适,就可以确定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结构方程模型有3个方程式:
  其中:x——外生显变量组成的矩阵;
  y——内生显变量组成的矩阵;
  ξ——外生隐变量组成的矩阵;
  +——内生隐变量组成的矩阵;
  Λ——外生显变量与外生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外生显变量在外生隐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Λ——内生显变量与内生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显变量在内生隐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δ、ε——分别为测量方程(1)和(2)的残差项,反映了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结构方程一般可以写成如下通式:
  η=βη+Γε+ζ (3)
  η是内源潜在变量,ε是外源潜在变量间关系,ζ是内源潜在变量间关系,Γ是外源潜在变量对内源潜在变量影响,是模式内未能解释的部分。
  结构方程模型有如下特点:
  (1)可同时考虑及处理多个因变量;
  (2)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项含有误差;
  (3)允许潜变量由多个测量变量构成;
  (4)可构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估计模型与据之间的吻合程度。
  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专门的技术和和考察手段对学习者进行的相对获取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比较和科学分析的过程。体育课程评价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从出勤率、学习认真程度等方面出发,来评定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程度,是一个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绩进行系统衡量、评比和估计的过程。根据基础和学习相对能力,可以确定不同的等级,因此建立公正公平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直观评判法与运动能力测评法相结合的评判方法最普遍。此评判方法的设计核心就是根据体育课程评价要素,并采用一定的分数表示每一个要素的权重,然后按照课程标准衡量标准,对学生现行掌握的技术动作、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估,最后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学生的分值。
  通常采用直观评判法和运动能力测试评判法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步骤如下:
  1.与学生体质健康、技能掌握、学习态度等有关的要素,都可以作为评价要素。例如: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等。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要素的确定,从大量国内文献资料来看,一般通过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这五项指标进行衡量的,如表1所示。(注:各类学校具体指标可能有所不同)
  2.为了精确评价各学生体育课程的掌握标准,需要将评价要素进一步细分。在细分过程中参考各高校学生特征。
  3.要素权重确定。不同要素对学生体育课程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需要确定各要素权重。
  4.在此基础上,需要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编制实施细则和评分标准,实施细则和评分标成为教师评判学习使用手册。
  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后,需要进一步计算各个要素的权重,明确各要素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模糊评价的思想确定要素的权重。
  1.模型标量设计
  为了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必须先对高校体育课程潜变量进行研究。体育课程最终成绩必须与学生学习程度成正比。体育课程学习掌握程度越高,进步越大,给予的成绩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本文中,需要将体育课程影响要素进行度量,考察各要素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贡献。高校体育课程构成要素有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
  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为外生潜变量,体育课程评价相对成绩为内生变量。在本研究中的标杆则是以往我国体育课程评价课程评分标准。
  根据结构方程,可以构建方程图1:
  2.结构模型
  课程评价受上述的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η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五个潜变量的影响。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定义变量,如表2所示。
  高校体育课程模型时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方程。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机构方程模型:
  η=Bη+Γξ+ζ(Ε[ζ]=0)(4)
  其式中,
  η—内生潜变量
  ξ—外生潜变量
  
  B—内生潜变量间相关系数举证
  Γ—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影响系数举证
  基于上述变量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模型,表达式如下:
  系数大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估计。
  结合上述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的构建,我们可以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测量模型。测量模型如下:
  y=λ·η+ε(6)
  在上面表达式,λу为标杆对课程评价相对成绩的系数。
  3.权重的计算
  针对课程评价,为了实现评价体育的公平,在原始数据的获取过程中,本文通过“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课题获取大量高校的数据。
  在处理数据时,本文使用LISREL8.8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运算后的路径图,可以得到模型中每一个潜变量和测量变量的路径系数。通过归一化处理可以确定权重。所得路径图如图2所示。从拟合指标来看,卡方检验值为187.44,自由度为64,且统计显著。其它拟合优度指标NFI,NNFI,CFI,IFI及RFI都在0.7以上,从整体衡量,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尚可。
  根据结构方程路径图,进行归一化处理,高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4.结论
  本文通过结构方程,从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衡量、估算,并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值。
  为了使课程评价更加合理,最大程度地降低教师个人因素对学生课程成绩评价的误差,实现评价体系的内外部公正,本文运用了结构方程。
  结构方程模型的采用,使课程评价各要素权重的确定更加具有客观性,克服了已有层次分析法研究中直接对评价要素采用专家打分的主观性;而标杆管理衡量方法的采用,增强了课程评价的横向可比性,使得课程评价结果能够保持外部公平。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讨论课程评价要素权重的确定方法和过程,对于课程评价中各要素的确立未作全面研究,只是参考以往评价体系各要素的构成,因此各高校在建立自身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Sik Yum Lee,Xin Yuan Song.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to Quality of Life [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2005,12,(3):435-453.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08-06.
  [3]丁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体育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1):76-79.
  [4]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6):88.
  [5]张瑞林,闻兰,黄晓明,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2-5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