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导游英语课程为旅游类专业的一门课程,也属于专业英语(ESP)的范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经常出现高原现象。本文重点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学习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和克服高原现象的策略,旨在对导游英语教学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 导游英语教学 高原现象 策略研究
高原现象(Plateau Phenomenon),是教育领域经常探讨的话题,它是指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面不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练习曲线又会上升,即表明练习成绩又可以有所进步。最早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高原现象的是布瑞安等人(Bryan & Herter)的研究。[1](P314)
导游英语作为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之一,尤其是对英语导游人员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无论是中职院校、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旅游类专业设置的导游英语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讲流利的专业英语,进而熟能生巧。即在让游客听懂的基础上,要带给游客语言和讲解内容上的美感。但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出现阶段性的学习瓶颈(bottleneck),即高原现象。学生在出现高原现象后,往往会丧失学习的兴趣、继续进步的动力,对导游英语教学造成不利影响。
一、导游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高原现象现状
以我所在高职院校为例,在导游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出现高原现象,超过了另外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商务英语,学生在碰到这种现象后比较茫然,教师授课也产生了障碍。如果不能找到克服该种高原现象的方法和策略,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这种高原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词汇及专业英语术语识记困难
本课程出现了大量描述中国文化例如中国书画、中国京剧、中华美食、民族文化、中国建筑和中国宗教,全国各知名旅游景点,酒店专业英语和旅行社专业英语的内容,因此涉及到大量的词汇和专业术语。很多学生在通过英语等级应用能力考试B级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后,基本上放松下来,没有进一步学习专业英语术语的动力。这固然和教学任务有关,但也表现为学习专业英语较为困难。通过对导游英语和公共英语及商务英语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本课程所出现的英语词汇远远超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词汇量(2500个左右)。
2.发音不准确,语法掌握不牢固
本课程出现了大量生僻词汇和超纲词汇,由于使用频率低,学生对其发音和识记感觉难度大,从而造成发音不准确。例如课程中出现的宗教术语:“罗汉”(Arhat)、“菩萨”(Bodhisattva)、“佛陀”(Buddha)、“释迦牟尼”(Sakyamuni)等,发音都比较难。另外出现的一些不同语言的音译词汇,如日语“寿司”(Sushi)、“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拉丁语如“乌托邦”(Utopia)、“赛博”(Cyber);法语如“芭蕾”(Ballet)、“司机”(Chauffeur)、“美食家”(Gourmet)等。再者,在学习过程中,语法掌握不牢固,导致学生在导游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的学习上停滞不前,出现的错误层出不穷。
3.听力和口语很难突破
全国英语等级应用能力考试B级或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考试基本把范畴定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场景,而导游英语听力涉及的范围较广。例如银行兑换货币、预订飞机票或酒店、旅游美食的探讨、中外文化对比和景点的介绍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应B级考试和四、六级考试听力(语速较慢而且发音清晰)的学生,在播放导游英语听力(语速快且语境噪杂)时,不少学生基本上一片茫然。导游英语的口语练习也停留在“英语角”式的基本对话上,碰到较长时间的英语口语表达或现场英语模拟导游就语无伦次或无话可说。
4.课堂上进行模拟导游效果不明显
因为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无法取得较大突破,因此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导游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屡次指出的问题,如羞怯心理、表达时的口齿不清、思维混乱、台风不大方自然、经常一犯再犯。因此许多学生惧怕或者厌倦课堂上的模拟导游环节。模拟导游是该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却渐渐地沦为鸡肋。
二、导游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分析研究
综合上述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高原现象,不妨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认知规律的分析,从而揭示其本质,为如何克服高原现象进行策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词汇和专业英语术语遗忘曲线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uas,1850—1909)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来的学者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图,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曲线。[2](P195)学生在学习导游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时,刚开始遗忘很快,经过重复识记后,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这就意味着识记增长的速度也比较缓慢,因此出现了学习瓶颈。从上述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为学生学习中的高原现象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2.学习兴趣的边际递减规律
边际递减规律本来为经济学术语,但在学习兴趣上,同样存在着边际递减规律。人性中存在着“喜新厌旧”的认知心理,对新知识感到好奇,有愿意学习的动机,对旧知识失去新鲜感,不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重复学习。在导游英语的教学中,经常发现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或者身体疲劳等原因而导致学习效果没有进步乃至倒退现象。
3.反应定势
当学生学习导游英语达到一定水平时,继续进步需要用新的学习方法或学习内容来改变现有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但这种取而代之的愿望经常受到旧的技能结构和反应定势的限制。在没有完成这种彻底的改造之前,练习成绩只会处于停顿甚至暂时下降的状态。[1](P345)例如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utral heritage)时,不少学生表达成“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表达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时,学生经常表达成“Chinese handwriting”。这种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的反应倾向,教育心理学称之为反应定势。
三、应对导游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高原现象策略
1.鉴于学生学习导游英语中存在着遗忘曲线,教师应提醒学生为防止遗忘或尽量减少遗忘,学习时机要得当,学习次数要适宜。例如识记导游英语专业词汇和术语时,制定学习计划,寻找适当的时机,确定适宜的识记次数,寻求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避免学习成绩“原地踏步”。
2.学生学习导游英语,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想突破学习瓶颈,克服高原现象,既要加强学习的厚度和深度,发掘自己学习的潜力和爆发力,同时需要注意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出现偏差,或者经常出现反应定势。那么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发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优势,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改正学习方法。
3.当学生在学习导游英语的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应及时寻求变通,正可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例如,在进行现场模拟英语导游时,对自己的英语表达或台风不甚满意,则可以多观摩电视等媒体英语频道主持人节目主持的风采,也可以在旅游景区观摩英语导游现场讲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高原现象面前,不可以猛打猛冲,可以适当地采取迂回战术。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革新,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温故而知新,如何“温故”?它需要教师进行不同而又富于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例如直接复习、间接复习、穿插复习等。另外,还需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元认知式的思考,避免出现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策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
纵观上述克服导游英语学习中高原现象的策略,主要是积累并寻求突破。陶渊明说:好学如勤耕之苗日见其增,辍学如磨刀之石日见其损。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这种极限就可以被突破。对于导游英语学习上的高原现象,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大境界中的第二种。所谓三种境界:一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P314)其中第二阶段这种困顿劳神、徘徊不前的状态即为高原现象。但是高原现象并非不能克服,它只是认知过程中“黎明前的黑暗”而已。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3]李丽华.谈导游英语的口语化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7,(6).
[4]张伟.大学生英语学习中“高原现象”的表现特征分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肖鸿.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高原期现象”探究及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2).
[6]陶桂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D].吉林大学;2004.
[7]徐孟进.“高原现象”及其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1,(2).
[8]刘炜,傅珏.医学院学生英语学习“高原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