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2011-12-29 00:00:00吕雪妮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将建构主义理论用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通过创造大量语言展示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协作学习,优化高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职 英语口语教学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口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000年教育部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一、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大多是“填鸭式”教育。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沿用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方式和内容上依然重读写、轻听说。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偏重对学生读、写、译的能力训练,尤其偏重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强调字、词、句的语法结构,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口语课堂的主体,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机会很少。即使有,方法和模式也比较单一。而且,在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频繁地打断学生,进行语音、语法方面的纠错,甚至主要以语音语法的准确率来评价学生的口语水平。高职学生大多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如此一来更加打击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的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斯腾伯格、维果斯基及生理学家卡茨等人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住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1.创造大量语言展示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这个过程的辅导者。为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理解,从而逐渐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与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都密切相关。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教学材料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教师根据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建构新的知识。
  2.创设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尽量模拟真实的交际,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
  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接近实际的情境及一些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如英语电影、新闻、录像和网络资源等,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交际氛围当中。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知识的欠缺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应注意英语国家文化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介绍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如宗教、风俗习惯等,使学生避免将母语的使用习惯及文化带到英语口语的学习中。
  3.组织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学习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口语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组活动,如表演、辩论、研讨会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Pica,Young和Doughty(1987)认为,学习者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交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这种输入比经过预先简化的语言更有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小组活动的成员不宜多,以便所有的成员都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同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通常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更好地完成意义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认知信息的交流,还有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
  四、结语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挑战——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与他人的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逐步构建的。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真实情境和组织协作学习能够优化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iaget,J.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2004.
  [2]Pica,T.,Young,R.&Doughty,C.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on comprehension[J].TESOL Quarterly,1987,(21).
  [3]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