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学数学

2011-12-29 00:00:00张乃珠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摘 要: 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阐述了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模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 中学数学 自主探究性学习 学习兴趣
  
  “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就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一、什么是自主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
  二、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确立目标,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产生认知冲突。整理学习旧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明确学习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保证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高质量,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使他们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案例】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教师提问:当k取什么实数时,方程(k+1)x+x-2=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学生利用根的判别式,很快解得k>-。教师再问:k=-1符合条件吗?学生彼此交流后,发现当k=-1时,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才想起,必须考虑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情况。通过布阵设疑,诱发学生“身陷囹圄”。学生经过一次次反省,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经历“惨痛的教训”之后,深感思考问题必须严谨、缜密,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把分组交流、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实施新课改的“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时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地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自主探究,提问质疑。
  这是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真正体现以为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大胆质疑。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而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上一环节中的问题,让学生紧密结合课本内容,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讨论、积极探索、合理猜想、大胆质疑、总结经验,发现规律。这样,不仅仅充分激活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协调运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案例】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中,设计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三个内角分别为α,β,γ。(1)有一个三角形一边为a,一个内角为γ;(2)有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a,b;(3)有一个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α,β;(4)有一个三角形一个内角为α。上述四种情况分别增加什么条件就能使这个三角形和已知三角形全等?看谁想得快,想得多。对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但感到轻松,而且能积极主动地画图、想象和验证,得出一种结论获得认可后,更是信心百倍,主动找出第二、第三种或更多种答案,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通过教学设计,释疑解惑,层层深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只注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过多地关注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视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偏离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初衷。
  (三)总结巩固。
  这是对前三个环节的评价、发展和延伸。教师可以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能顾及全体学生并具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和设计巧妙、形式灵活、综合性强的应用题,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练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教师迫切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整体素质,努力构建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做到精研、精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