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各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在整份试卷中分值是比较高的,在中考和高考的语文科目界定中,作文分值越来越大,作文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因此,语文教学者不得不注重语文的教学,不得不在写作上下足功夫,也开始对文章进行“包装”,希望学生在写作这一块取得高分。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在商业化的今天,产品的销售离不开精美的包装,包装已成为商业的代名词,包装好的产品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但“包装”这个词用在作文上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一篇好的佳作应当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内容的充实,岂能靠“包装”来哗众取宠?不可否认,好的作文确实离不开真情实感,离不开充实的内容。但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大不一样,收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因为经过“包装”的作文更具形式美,更让人赏心悦目,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与认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要把“包装”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不得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包含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层面。
一、智力因素层面
1.标题美,美在新颖别致。文章的标题可以说是“文眼”,一篇文章要想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不可或缺。例如2004年的高考作文(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作文),但凡得高分的,无不在题目上下足功夫,能出奇制胜,先声夺人,如《孔雀东南飞新传》、《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就很注重引导学生,提倡标题要多样化,要新颖。当然,文学上要想别开生面,就不得不借助一些修辞(如比喻、拟人等),或者引入诗词歌赋,以增强文章的亮点。一次习作课,要求以“保护地球”为话题作文,写作前我就直言不讳地告诉学生:话题不等于题目,杜绝“保护地球”之类过于直白的千篇一律的标题,要发散思维,挖掘文泉。同学们机动灵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共拟佳题,于是就有了《小鸟的自白》、《好想有个家》、《千年泪》等优秀题目,这些题目深刻吸引着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形当中,我的天平就发生了倾斜。
2.构思美,美在推陈出新。应鼓励学生“新瓶装新酒”,这一点应是作文指导的“重头戏”,只要不刻意追求荒诞,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只有你有没有大胆地打开思维的闸门,敞开想象的翅膀。我曾将历年高考的满分作文让学生作文范文阅读,让他们领略《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赤兔之死》等文的构思之精巧,使同学们大开眼界。有一次,我让学生以“自尊”为话题写作文,很多同学就学以致用,有的写到诸葛亮营中采访,有的写与伟人对话,有的写与卖国贼争论,可谓是异彩纷呈。
二、非智力因素层面
1.首尾美,美在引人入胜,余音不绝。文章的开头要做到引人入胜,避免千篇一律;要避繁就简,否则会给人留下冗长拖沓之印象,影响读者的阅读欲。至于结尾,要有点睛之笔,给人启迪反思的余地。如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2.主体美,美在结构清晰,过渡自然。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文章内容充实,再加上有清晰的结构,段与段衔接自然紧凑,过渡自然,就会使同样的文章“判若两文”,也会使读者为之一振,阅读的兴趣随之大增。
3.书写美,美在字迹工整,书面整洁。这个问题乍看很小,但它足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我常常教导我的学生,“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我们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字迹工整,书面整洁;不在文本上随意改动,乱涂乱画;按要求的字数来写,杜绝语言啰嗦,写在方格以外的地方。有些学生总是不以为然,结果每次都吃了大亏,谈话之余,都有悔恨之意。
当然,文章的形式美离不开我们的“包装”,但这“包装不仅仅理解为外表的精美华丽,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引导学生写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章,而要注重那些内容实在、情感真挚、思想积极健康的习作。“包装”应当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相信充实的内容+精美的“包装”,文章定会像那宝刀出鞘,锋芒毕露,也定会令人大加赞赏。语文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加努力,多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写作方面再上一层楼。